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许都听闻过“精神分裂症”这个词,但它究竟是什么,很多人对它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表面,甚至存在诸多误解,将患者想象成危险、怪异的人。今天,就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这种复杂的精神疾病。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通常在青壮年时期发病,多在15~35岁之间。它对患者的思维、感知、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都会产生显著影响,使患者难以区分真实与虚幻,无法正常地进行社交、工作和生活。
从症状表现来看,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主要可分为阳性症状、阴性症状、认知症状。阳性症状并非好的症状,而是指正常功能的过度表现或扭曲。比如幻觉,患者可能会听到不存在的声音,这些声音可能是命令性的,让患者去做某些危险的事情;也可能是评论性的,对患者进行指责或赞扬。幻视也较为常见,患者会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影像,如奇异的光影、人物等。妄想也是阳性症状的重要组成部分,患者会坚信一些不符合现实的观念,如被害妄想,总觉得有人在跟踪、监视、谋害自己;夸大妄想,认为自己拥有非凡的能力、财富或地位;关系妄想,把周围一些普通的事情都和自己联系起来,觉得别人的一举一动都在针对自己。
阴性症状则是正常功能的减退或缺失。患者往往表现出情感淡漠,对亲人、朋友以及周围的事物缺乏应有的情感反应,面部表情也很呆滞。言语减少,回答问题简单、单调,甚至长时间沉默不语。意志减退,对生活失去目标和动力,不修边幅,不愿参与社交活动,连基本的日常生活料理都变得困难。
认知症状主要影响患者的注意力、评估能力、执行功能等等。他们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和工作能力明显下降,问题解决能力下降,思维变得迟缓、混乱,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评价和检验能力障碍。其他的还有:攻击症状、情感症状。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家族中有精神分裂症患者,那么其亲属发病的风险会显著增加。大脑神经递质的失衡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多巴胺和5-羟色胺系统功能异常。多巴胺和5-羟色胺在大脑中参与了多种生理功能的调节,当它们的分泌或传递出现问题时,就可能引发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此外,环境因素也不可忽视,孕期母亲感染病毒、出生时缺氧、幼年时期经历过重大的精神创伤、长期处于压力过大的生活环境中等,都可能成为精神分裂症的诱发因素。
目前,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康复治疗。药物治疗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治疗手段,通过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来控制症状,减少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改善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理解自己的病情,调整心态,提高应对生活压力的能力。康复治疗则侧重于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重新融入社会。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但它并非不可战胜。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它,给予患者理解、关爱和支持,配合科学有效的治疗,很多患者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改善,重新回归正常生活。同时,社会也应该减少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歧视和偏见,为他们创造一个包容、接纳的环境,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希望。
(作者:许伟彬 泉州市惠安县疗养院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