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脸上的“情绪调色盘” 黄褐斑该怎么管

张金燕 福建省老年医院 副主任医师

很多人把黄褐斑形容成“会自己加深的阴影”。确实,它最爱“蹲守”在两颊、额头、眼周和口周,呈成片的浅褐到深褐色斑,左右大多对称,夏天晒一晒更明显,冬天又似乎淡一点。

它和雀斑不同:雀斑多为针尖到米粒样小点点;黄褐斑则像薄薄的一层“滤镜”,成片铺在皮肤上,常见于中青年女性,尤其妊娠期或产后。

为什么会长黄褐斑?

黄褐斑不是“单一原因的一把锁”,而是多因素叠加的“连环密码”——

内在因素:遗传、激素波动(妊娠、口服激素/避孕药、月经紊乱)、甲状腺功能异常等。

外在因素:日晒(含可见光与热)、慢性炎症或不当护肤导致的屏障受损、刺激性化妆品、作息紊乱与压力、部分药物或内科疾病等。

一个常被忽视的细节是:黄褐斑部位的皮肤往往更“脆”更干,屏障功能下降,更容易被光和刺激“点火”。

日常怎么做,才算“对症下药”?

把黄褐斑当成“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皮肤状态”,三件事永远排在最前:

防晒到位

不仅是防紫外线(UVA/UVB),也要兼顾可见光与热。白天尽量用广谱防晒(SPF≥30,PA+++及以上),户外每2~3小时补涂一次;通勤党可叠加物理防晒。皮肤敏感者优先选矿物防晒。

保湿修护

选择温和洁面、保湿霜/屏障修护类成分(如神经酰胺、游离脂肪酸),把皮肤“地基”打牢,后续淡斑才更稳。

作息与情绪管理

熬夜、压力、内分泌波动会推高“色素合成油门”。规律作息、适量运动与情绪松弛训练(如深呼吸/拉伸)是淡斑“隐形加成”。

此外,若有月经失调、肝/甲状腺疾病等,请到相应专科处理;源头不管,复发率就高。

听说可以口服氨甲环酸?

可以,但要在医生指导下。氨甲环酸最初用于止血,后来研究发现低剂量口服(通常为内科止血剂量的约20%)对黄褐斑有效,机制与抑制黑素生成相关,已被写入多项国内专家共识。

常见不良反应较少见,如轻度胃肠不适、月经量改变等;但有血栓高风险、凝血异常史、正在备孕/妊娠/哺乳、与部分雌激素药物合用者需慎用或禁用。具体剂量、疗程与合并方案一定由皮肤科医生评估决定。

还能怎么治?

第一步:修复屏障

温和洁面+修护保湿2~4周;减少一切刺激(频繁磨砂、随意刷酸)。

第二步:淡斑治疗(医生指导下)

外用:氢醌(经典但需限疗程)、壬二酸、维A类、曲酸/熊果苷、维生素C衍生物等。

程序性治疗:“刷酸”需低频低强度;光电治疗(如强脉冲光/调Q激光等),要“低能量、充分冷却”,优先在稳定期实施。黄褐斑对光电敏感,能量过高容易“反黑”,务必由有经验的医生把控。

第三步:维持与预防复发

色斑淡下来后,进入维持期:持续防晒、温和护肤,降低频率的外用维持方案,每3~6个月皮肤科复诊评估。

常见误区

“猛药速效”心态:黄褐斑更怕刺激,越想“一把见效”,越容易反黑。

只盯斑、不修地基:不修屏障、不防晒,任何淡斑都是“纸上工程”。

无限期用氢醌:氢醌有效但需限疗程,可与其他药物序贯或交替。

把它当成雀斑:两者治疗策略完全不同,别套用“祛斑”经验。

忽视复发管理:停在“斑淡了”那一刻,通常就是复发的起点。

把黄褐斑当成“会被生活习惯、光和情绪牵动的调色盘”。你能做的,不是和它硬碰硬,而是修好地基、聪明避光、温和淡斑、长期维持。当方法对路、节奏放慢,黄褐斑也会慢慢“松手”。

(作者:张金燕 福建省老年医院 副主任医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