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小药箱虽能应急,但有些药品不可长期服用。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邀请福建卫生报公益药师、莆田学院附属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方剑英为大家科普。
胃药: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铝碳酸镁等。长期使用可能导致低镁血症、骨质疏松及艰难梭菌感染等;含铝制剂可能导致便秘、铝蓄积。疗程控制在2~8周。长期用药需定期查胃镜、血镁、骨密度等。
止痛退烧药:布洛芬、双氯芬酸、对乙酰氨基酚等。长期服用布洛芬、双氯芬酸等,可致胃溃疡、消化道出血、肝肾功能受损及心血管事件;对乙酰氨基酚每日剂量超过4g或长期过量使用,可能导致急性肝损伤。建议用于退热一般不超过3天,用于止痛一般不超过5天。若症状未缓解或需长期镇痛需医生评估。
抗菌药物:阿莫西林、头孢克肟、左氧氟沙星等。破坏肠道微生态、诱发耐药菌、二重感染、肝肾毒性。建议不自行用药、停药。严格遵医嘱完成疗程。
抗过敏药:氯雷他定、西替利嗪、氯苯那敏等。第一代药物(氯苯那敏等)易致嗜睡及对认知功能的潜在影响;第二代药物(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可出现头痛、头晕、嗜睡、口干。花粉过敏者建议花粉季前两周开始预防性用药,并根据花粉播散时间以及对症状产生的影响而决定疗程。慢性荨麻疹等需每3~6个月评估一次疗效与安全。
维生素系列:脂溶性维生素(A、D、E)过量可蓄积致中毒;长期应用大量维生素C增加草酸盐结石风险。饮食均衡者无需长期补充。针对如婴儿、孕妇、乳母及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应据情况予以维生素D制剂补充约400~800单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