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门急诊、街头诊所里,“输液治病”现象屡见不鲜。感冒发热时,亲友常催着“去输液吧,好得快”;上班族为尽快返工,主动求输液;还有家长误以为“输液能增强抵抗力”,孩子稍有不适就坚持要输液……对静脉输液的盲目依赖,使我国成为全球输液量最高的国家。而“输液好得快”,实则是流传甚广的健康误区,背后藏着人们对科学用药的诸多误解。
静脉输液的“真实面目”
静脉输液是借助输液器将药物直接注入人体血液循环的有创给药方式。与口服、外用等给药途径相比,它绕开了胃肠道吸收和肝脏的“首过代谢”,能让药物快速达到有效血药浓度。
休克、严重感染等危急时刻,这种“快速起效”的特性为抢救争取宝贵时间,是临床不可或缺的重要急救手段。但必须明确:“起效快”≠“好得快”。药物起效速度与疾病康复速度无绝对正相关。以常见的普通感冒为例,90%以上由病毒引起,属于自限性疾病,病程通常为5~7天。即便输注抗病毒药(或对普通感冒无效的抗生素),也无法缩短病程,反而可能放大治疗风险。
盲目输液的三大“暗礁”
1.不良反应“快且狠”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显示,静脉给药不良反应占比57.8%,远高于口服给药。由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过敏反应往往发作迅速,轻者出现皮疹、心慌、恶心,重者可能引发过敏性休克,数分钟内就可危及生命。此外,若药液被污染、输液器质量不合格,可能导致细菌或病毒侵入人体,引起发热、寒战等输液反应;药液中未滤净的微小颗粒会沉积于血管壁、肺部,长期积累可能诱发血管炎、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2.交叉感染与细菌耐药
部分医疗机构输液室空间小、通风差,且未有效分类隔离不同疾病患者,细菌、病毒极易通过空气或接触传播,导致原本病情较轻的患者继发新感染。更糟糕的是,有些患者和医生把抗生素当作“万能药”,在病毒性感冒等无需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仍长期通过输液给药,当真正需要抗菌药挽救生命时,可能陷入“无药可用”的困境。
3.经济和资源浪费
治疗普通感冒,往往几十元的口服药就能缓解症状;若选择输液,则涵盖药品、输液耗材、护理等费用,可能飙升至数百元。这不仅加重了个人经济负担,也造成了有限医疗资源的浪费。
需要输液治疗的三种情况
1.危急抢救场景
当患者遭遇大失血、休克、严重烧伤,或因剧烈呕吐腹泻导致脱水等危急状况时,需通过输液快速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维持生命体征。
2.无法经口给药
若患者处于昏迷状态、术后禁食,或患有严重肠梗阻等疾病,无法通过胃肠道吸收药物,静脉通道就成了维持治疗的“生命线”。
3.药物特性限制
部分药物(如胰岛素、肝素、部分抗肿瘤药)的化学结构在胃肠道中易被破坏,口服无效或吸收效率低,只能通过静脉途径给药。
这些情况输液不会“好得快”
1.普通感冒
口服退烧药、止咳药等对症治疗药物,配合充足休息、适当补水,身体便能逐渐恢复,无需输液。
2.轻度呕吐腹泻
若患者精神状态良好、无明显脱水,首选口服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既经济又安全。
3.慢性病常规治疗
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盲目输液不能“根治”或让病情“加速好转”,反而可能因药物刺激致血压、血糖波动,不利于病情稳定。
静脉输液是一把“双刃剑”,用对是救命“利器”;滥用则成健康“隐患”。走出“输液治疗好得快”误区,需要我们建立科学用药观,听从医生建议,坚守“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不盲目追求“快速起效”,才能真正守护好自己和家人健康。
(作者:李飞 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主管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