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盛夏时节,医院肠道门诊患者数量总是明显增多。这些患者多数患上了食源性疾病,即通过摄入被病原体或毒素污染的食品或饮用水而引起的传染性或中毒性疾病。到底是触发了什么开关?他们得的是什么疾病?普通人该如何分辨这些疾病?它们有哪些症状?发生这些疾病后该如何应对?
高温潮湿条件 更容易打开食源性疾病闸门
夏季气温高、湿度大,食物中的微生物繁殖速度呈几何级增长。实验数据显示,在适宜条件下,某些细菌(如大肠杆菌)在35℃环境中每20~30分钟可翻一番,不同病原体的繁殖速度有所差异。食源性疾病的常见致病菌有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还有常见的化学毒素如亚硝酸盐、蘑菇毒素等。同时,夏季人体出汗增多,胃酸分泌相对减少,消化道的防御能力有所下降,更易受到病原体侵袭。
进食这些食物后 有症状要当心
夏天的卤味、凉拌菜、隔夜菜(室温下存放超过4~6小时)、奶油糕点、腌制菜(包括生腌菜)等是较为受欢迎的食物,冰镇一下更美味?但冰箱不是保险箱,这些食物操作不卫生或保存不当,食源性疾病就会找上我们。
快速发作型(1~6小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毒,通常表现为进食后突然胃部不适,可能有翻搅感,唾液分泌增多,继之出现剧烈呕吐,可能呈喷射状;如亚硝酸盐中毒则嘴唇、指甲发紫,头痛、头晕,有“醉酒感”,呼吸逐渐加快。
中速发作型(12~24小时):如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中毒,常有腹部隐痛或胀气、低热(通常为37.5℃~38℃),随后腹部剧痛、腹泻(可为水样或血样便)、呕吐等。
慢速发作型(24小时以上):如致病性大肠杆菌中毒,可表现为间歇性腹部不适、黏液便或稀便、血便。儿童多见轮状病毒感染,可出现烦躁不安、食欲骤降、低热、呕吐、腹泻。
科学应对 家庭处理要牢记
若仅有1~3次/日呕吐或腹泻,能自主饮水,精神、食欲正常,可居家观察,暂停进食,但需适当补充液体,如口服补液盐、淡盐水,之后进食应少量多餐,清淡为主,可尝试米汤、香蕉、米饭、苹果泥、吐司等,应尽量避免含糖饮料、牛奶、咖啡等。
若呕吐/腹泻超过5~10次/天,精神萎靡,食欲明显降低,便血或呕血,尿量明显减少等需及时就医。孕妇、婴幼儿、老年人等症状易加重,需早期识别,尽早就诊。
预防胜于治疗
处理食物前后清洁双手,定期用沸水消毒砧板、抹布等,砧板生熟分开,冰箱内生熟食品分层存放;食物要彻底煮熟,熟食室温存放不超过4小时,冷藏室温度保持在4℃以下。剩菜必须彻底加热,尽量避免进食生冷食物,这些都能帮助我们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特殊人群如婴幼儿的奶瓶每次使用后彻底消毒,老年人要注意假牙清洁等。
生活中还有一些常见误区需要避免:如“闻起来没坏就能吃”、“拉肚子就要吃抗生素、止泻药”等。因为许多致病菌不改变食物气味;食源性疾病可能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引起,抗生素可能无效,同时腹泻也是身体的保护机制,能够把细菌病毒排到体外,当然严重腹泻需要干预。
食品安全无小事,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掌握科学的预防知识,了解疾病的早期信号,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能有效降低食源性疾病的风险。记住:当出现严重症状时,务必及时就医,切勿延误治疗。让我们从日常饮食的每个细节做起,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筑起坚实的防线。
(作者:张巧湘 宁德市蕉城区城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