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因缺乏痛觉神经而常被称为“沉默的器官”。许多肝病早期症状不典型,发现时往往已到中晚期。如何早期、准确发现肝脏病变,成为临床关键。
肝脏磁共振成像(MRI)作为安全、无创、清晰的影像学方法,已广泛用于肝病筛查与评估。本文将带您了解肝脏MRI的方式、适应症、优势、准备流程,以及平扫、增强和肝特异性造影剂的选择。
什么是肝脏MRI
肝脏MRI通过强磁场和射频脉冲对肝脏进行多序列成像,可清晰显示肝脏结构、血供及周围组织。它不仅能发现病灶,还能判断性质与治疗反应。
常见方式包括:
1) 平扫:不打针,观察肝脏结构、脂肪变、铁沉积;
2) 增强扫描:注射钆类造影剂,观察病灶在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的表现,用于区分良恶性;
3) 肝特异性造影剂增强(如Gd-EOB-DTPA):可被肝细胞摄取,更敏感发现早期小肝癌,帮助判断病灶是否来源于肝细胞。
医生会结合病史选择合适方式。
肝脏MRI适合哪些人群
■建议人群
1) 慢性乙肝、丙肝或酒精性脂肪肝患者;
2) 有肝癌家族史、肝硬化或肝功能异常者;
3) 体检或B超发现肝占位需进一步明确者;
4) 接受过肝癌手术或介入治疗者;
5) 需评估脂肪变性、铁沉积或早期纤维化的人群。
■不适合人群
1) 体内有心脏起搏器、耳蜗、金属夹等不兼容装置者;
2) 肾功能严重损害者慎用造影剂;
3) 对钆类造影剂过敏者;
4) 严重幽闭恐惧者需镇静或改做其他检查。
如何选择不同检查方式
1) 平扫:适合基础筛查及不能打针者,常用于脂肪肝、血色病等。
2) 常规增强MRI:诊断肝癌的重要方式,观察病灶在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的表现,帮助区分良恶性病灶。
3) 肝特异性造影剂MRI:更敏感发现小病灶,常用于鉴别良恶性结节、评估肝功能分布。
医生将依据病史、体征、既往检查结果等因素,个体化制定MRI方案。
检查前需要注意什么
1.空腹4~6小时,避免胆囊收缩影响图像;
2.如需增强,请提前告知是否有肾功能异常或造影剂过敏史;
3.检查当天请勿佩戴金属饰品,穿着无金属衣物。
检查当天流程
到医院放射科登记→更衣→检查前确认病史;
1.如需增强,静脉注射造影剂;
2.检查过程20~30分钟,其间多次吸气-屏气配合;
3.扫描后可正常进食,造影剂会随尿液排出;
4.报告1~2日内出具。
肝脏MRI的优势在哪
1. 无辐射、无创伤,安全性高;
2. 图像高清,能发现毫米级的早期病灶;
3. 功能评估丰富,脂肪变、铁沉积、肝功能差异均可呈现;
4. 适合反复复查,如慢性肝病随访、术后监测等。
常见问题答疑
Q1:打造影剂安全吗?
A:过敏概率低,大多数人安全耐受,仅肾功能严重异常者需谨慎。
Q2:为什么要屏气?
A:屏气可减少肝脏随呼吸运动而产生的模糊。
Q3:一定要打造影剂吗?
A:初筛可平扫,若需明确性质或术前评估,建议增强或加用肝特异性造影剂。
肝脏健康 早发现才有主动权
肝病往往“沉默”,肝癌更是“无声发展”。肝脏MRI作为精准影像检查,不仅能帮助早期发现病灶,还能指导治疗与随访。
如果您或家人属于肝病高危人群,或体检发现肝脏异常,请及时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肝脏MRI,让现代影像为健康护航。
(作者:蓝燕芬 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主治医师
基金项目:福建医科大学启航基金 2023QH1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