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熟知的乙型肝炎范畴里,都知道“大三阳”和“小三阳”,但实际上还有一种慢性乙型肝炎,因其特殊性不容易被发现,如同一个“隐形杀手”,悄然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什么是隐匿性乙型肝炎
隐匿性乙型肝炎,指的是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阴性,但肝脏组织或血清中可检测到乙肝病毒核酸(HBV-DNA),并有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除HBV-DNA阳性外,患者可有血清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体(抗-HBe)和(或)乙肝核心抗体(抗-HBc)阳性,但也有少部分隐匿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血标志物均为阴性。简单来说,患者看似没有感染乙肝,各项常规检查也显示正常,但实际上乙肝病毒正“潜伏”在体内,悄悄作祟。
隐匿性乙型肝炎的特点
1.不易察觉,悄然进展
隐匿性乙型肝炎患者往往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乏力、尿黄),肝功能检查(转氨酶等指标)也可能基本正常,常规的乙肝两对半检测又无法发现它的踪迹,使患者在不知不觉中肝脏遭受了病毒的侵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2.传播途径多样,防不胜防
它和普通乙肝一样,主要通过血液、母婴、性接触传播,例如:
☆输入HBsAg阴性但实际含病毒的血液制品;
☆使用被污染的针具(如文身、穿刺工具);
☆母婴垂直传播;
☆无保护性行为。
由于病毒“藏得深”,加上多样的传播途径,感染者可能自己都不知道患病,无形中增加了传播风险。
为什么会患上隐匿性乙型肝炎
1.病毒太“狡猾”:基因变异躲追查
乙肝病毒易发生变异。当病毒发生基因变异(尤其是S区变异),会导致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结构改变,常规检测方法无法识别,犹如穿上“隐身衣”。
2.免疫力“不给力”:清除不了病毒
人体的免疫状态对乙肝病毒的感染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老年人等群体因免疫功能减退,无法有效地识别和清除乙肝病毒,导致病毒持续存在进而发展为隐匿性乙型肝炎。
如何发现隐匿性乙型肝炎
1.血清学检测:高灵敏度HBV-DNA是“照妖镜”
常规乙肝两对半查不出,但高灵敏度HBV-DNA定量检测能捕捉到极微量的病毒,哪怕病毒在体内“低调潜伏”,也能被精准识别,是目前筛查隐匿性乙肝的核心手段。
2.肝组织检测:直接“抓现行”
对于高度怀疑隐匿性乙型肝炎,但血清学检测结果不明确的患者,肝组织检测是一种更为可靠的诊断方法。通过对肝脏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和病毒核酸检测,可以直接观察到病毒在肝脏内的存在和分布情况。虽然是有创检查,但被称为隐匿性乙肝诊断的“金标准”。
隐匿性乙型肝炎的防治措施
1.预防:筑牢健康防线
接种隐匿性乙型肝炎疫苗是最有效的方法!按照0、1、6月的程序完成全程接种,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保护性抗体(抗-HBs,滴度>10mIU/mL)。高危人群(如医护人员、乙肝患者家属)需定期检测抗体,若滴度不足需补种。同时应避免共用剃须刀、牙具,规范使用安全套,拒绝非必要创伤性操作。
2.治疗:早干预,控进展
一旦确诊为隐匿性乙型肝炎,应依据肝功能、肝脏组织学检查以及病毒载量等结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保肝治疗等。通过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减轻肝脏炎症,延缓病情进展。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等。辅助保肝治疗、定期复查不可忽视。
隐匿性乙型肝炎虽然隐匿,但“可防可治”。让我们从现在开始,重视肝脏健康,积极预防乙肝,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肝脏健康,让“隐形杀手”无处遁形。
(作者:谢秀萍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七医院 主管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