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家庭中药熬煮 照着做 不出错

童铷烯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医师

最近不少朋友开始自己在家熬中药调理身体,但一进厨房就犯难:“这药咋煮?水加多少?先放啥后放啥?”别慌!今天就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带你避开常见误区,把中药熬出效果、喝出健康。

熬药前:准备工作要做足

首先,选对锅很重要!推荐使用砂锅、不锈钢锅或陶瓷锅(导热均匀,不与药材起反应),忌用铁锅、铝锅或铜锅——这些金属可能和药材里的成分“打架”,影响药效甚至产生副作用。

接着是泡药环节。药材无需清洗也别直接下锅!先用干净的自来水或纯净水(别用热水,会破坏部分药材有效成分)泡20~30分钟。花草类(如菊花、薄荷)、吸水性强的药材(如胖大海)泡15分钟就行;质地硬的(如根茎类、矿石类)可以多泡会儿,但别超过1小时。泡到药材“喝饱水”、摸起来软乎乎的就可以熬制了。

熬药时:火候和时间有讲究

泡好的药加水,水面刚好没过药材2~3厘米(约食指第一节深)。花草类或需要久煮的(如补益药),可以稍微多加一点水。

开火记住口诀:“先武后文”

先用大火(武火)把药煮开,待药汤冒泡后,转为小火(文火),保持微微沸腾。

慢性病(如调理脾胃的):煮开后小火再熬20~30分钟,倒出第一碗药汤;

解表药(如含薄荷、荆芥):别久煮!煮开后小火15~20分钟就行,否则药性易挥发;

滋补药(如含熟地、黄芪):先大火煮开,再转小火慢炖30~60分钟,充分提取药力;

第二煎:直接加水(不用再泡),水量是第一煎的一半,时间较第一次短5~10分钟。最后将两次的药汤混匀,分2~3次服用(具体遵医嘱)。

特殊药材的处理方法:药方里写着“先煎”、“后下”、“包煎”等字样,一定要遵医嘱!如:

先煎(如贝壳类、矿石类):先单独煮20~30分钟,再放入其他药;

后下(如砂仁、薄荷):等其他药快熬好时(最后5~10分钟)再放进去。

包煎(如旋覆花、蒲黄):用纱布包起来再和其他药一起煮,避免糊锅或刺激喉咙;

烊化(如阿胶、鹿角胶):把药汁滤出来后,把阿胶放在药汁里隔水加热融化,再搅拌均匀喝。

熬好后 喝对时间才有效

熬好的中药液趁热滤出,放凉,“温服”(40℃左右)是多数中药的“最佳打开方式”,一般喝两次就够了。

喝药时间也有讲究:

补益类药(如人参、黄芪):饭前半小时喝,更易吸收;

对胃有刺激的药(如清热解毒类):饭后喝,减少不舒服;

安神药(如酸枣仁):睡前1小时喝,助眠效果更棒(老年朋友可在晚餐后1小时服用);

驱虫药/泻药:空腹喝(早上起床后),效果更强。

急性病(如发烧、炎症)可能需要一天喝2~3次,甚至少量多次;慢性病一般一天1~2次就行。具体务必遵医嘱,不可自行调整!

这些细节别忽略

1.储存要冷藏:熬好的中药液一次喝不完,放凉后密封放进冰箱(别超过2天),喝前用热水温一下;

2.忌口要注意:喝中药时尽量别吃生冷、油腻、辛辣以及饮浓茶,以免影响药效;

3.特殊人群: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慢性病患者)务必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不可自行配方!

在家熬中药其实没那么难,记住“选对锅、泡够时、控火候、分次喝”!注意细节,就能把药效发挥到最大!拿不准时,随时咨询医生或药师。

健康无小事,科学熬药才能事半功倍!

(作者:童铷烯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医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