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10月,福建山区雨水充沛、湿度大,野生蘑菇大量生长。很多人习惯采摘、食用“土生土长”的山菇,但美味背后,可能隐藏着致命毒素!
毒蕈中毒是我国致死率最高的食源性疾病之一。今天,我们就带大家一起认识毒蕈、了解中毒表现与应对方法,让“防患于未然”真正走进您的生活。
福建是毒蘑菇高发区
福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潮湿,尤以南平、三明、宁德、龙岩等山区为毒蕈多发地。
据省疾控中心统计,福建每年数十起毒蕈中毒事件,常见于农村居民自采、家庭聚餐或路边购买野菇。其中,死亡病例多发生在“致命鹅膏”、豹斑毒伞等剧毒蕈类误食之后,往往造成全家多人中毒、多人死亡的惨剧。
“我采了一辈子蘑菇,从来没出事。”
毒蕈种类繁多,外形特征可能因生长环境而有差异、外形易混淆,经验≠安全!
福建常见毒蕈图鉴
这些毒菇,外形迷人,实则“杀气腾腾”(如图):
中毒有哪些表现
毒素不同,中毒表现也不同。常见分型如下:
胃肠炎型(最常见)
潜伏期:0.25~3小时,褐鳞环柄菇潜伏期可短至15分钟。
症状:恶心、呕吐、腹泻、腹痛。
多见于褐鳞伞菌,通常可恢复,但也可能误判为“吃坏肚子”。
肝损伤型(最危险)
潜伏期:6~24小时。
症状:初期轻度胃肠反应,后出现黄疸、肝区痛、昏迷。
多由白鹅膏菌引起。死亡率高达10%~30%,及时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神经型
幻觉、精神错乱、抽搐、昏迷。
类似癫痫、酒精中毒,易误诊!
豹斑毒伞主要含毒蝇碱,典型症状为流涎、多汗、瞳孔缩小等胆碱能亢进表现,重症可伴意识模糊。
溶血型
表现:皮肤苍白、血红蛋白尿、黄疸、肾功能异常。
需密切监测血象和肾功能!
误食毒蕈怎么办
中毒越早处理,越可能挽救生命!
第一步:立刻停止进食!丢弃可疑蘑菇并留样,以便送检。
第二步:尽快拨打120。送往具备中毒救治能力的医院。
第三步:告知医生采食时间和数量,帮助医生判断毒素种类。
第四步:及时催吐、洗胃、护肝。在医护指导下进行,不可擅自使用偏方!
第五步:密切观察病情72小时以上。毒素可能延迟发作,不能“看起来没事”就放松警惕!
防中毒 牢记“七不”口诀
只要做到这“七不准”,中毒风险几乎为零!
不采 不认识的蘑菇;不吃 自采的野生蘑菇;不信 民间偏方如“银器试毒”;不劝 他人尝试野蘑菇;不送 蘑菇给亲友;不买 路边售卖的“山菇”;不存 不将野蘑菇晒干储存,干燥不会破坏毒素。
特别提醒:梅雨季节+山区采食+老人儿童=三大高危因素!
美味虽好 生命更贵
毒蘑菇没有统一“毒脸”,外形、颜色与可食用菇极为相似。福建地区高温多雨,毒菇生长旺盛,务必提高警惕!
“一口野菇,全家进ICU”绝不是危言耸听。如有疑似中毒症状,立即拨打120或前往就近三甲医院急诊科。
(作者:陈立勋 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