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奶奶摔了一跤髋骨骨折后,整个人像泄了气的皮球。明明每天家人送来鸡汤米粥,但她的脸色却一天比一天暗淡,肌肉悄悄流失,连抬手都费劲。直到护士用一张神奇的表格评估后,才发现这位瘦弱的老人竟处于严重营养风险中——蛋白质摄入量仅为需求的一半,而且小腿围才30cm。这时我们才惊觉:营养护理,从来不是简单的“吃饱”。
接下来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营养护理到底要做些什么。
营养雷达:锁定隐形危机
在老年病房里,营养筛查如同精准的预警雷达。《中国老年危重患者营养支持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指出,每位老年患者入院24小时内都应完成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MNA-SF等专业工具如同精密探测器:它们不仅评估体重变化,更重视肌肉量的评估。小腿围测量是简单有效的方法:男性低于34厘米,女性低于33厘米,提示肌肉流失已到达需要临床干预的水平。
临床提示:营养师会结合血液检测和饮食日记,像侦探般拼凑身体密码。当白蛋白水平下滑或淋巴细胞计数降低时,身体已在发出无声的求救信号。
营养特遣队:精准补给作战
蛋白质突击组
《指南》明确建议:老年患者每日1.2~2.0g/kg蛋白质。80斤的老人需约50克优质蛋白——相当于8个鸡蛋或200克鸡胸肉。但吞咽障碍者需蛋白粉支援,如同给细胞空投“修复包”。
肠道护卫队
当老人无法自主进食,鼻胃管成为生命线。幽门后喂养技术让营养液绕过衰弱胃部直抵小肠,有效降低50%误吸风险。加温至37℃的营养液匀速输送,避免“肠道交通堵塞”。
代谢特工组
对糖尿病老人,普通白粥可能是血糖炸弹。糖尿病专用肠内营养制剂含缓释碳水,搭配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让血糖曲线从过山车变为平缓溪流。
营养攻防战:破解康复困局
肌肉保卫战
《指南》特别提示:卧床一周可流失1公斤肌肉。补充维生素D结合床旁抗阻训练,能使肌力提升30%。看似简单的抬腿运动,实则是与时间赛跑的肌肉救援。
再喂养综合征阻击战
长期营养不良者突然大量进食可能引发猝死危机。《指南》提示:营养支持前先补充维生素B_1和电解质,初始喂养量仅需目标值的1/3(约500大卡),如同小心点燃生命火种。
出院续航计划
出院时存在营养风险的老人,半年内再入院率增加40%。营养师开出的“出院处方”往往包含高蛋白营养补充剂(每日400大卡+30g蛋白),成为居家康复的秘密武器。
家庭护理实用建议
家中可常备营养补充剂,如乳清蛋白粉,方便老人随时补充。利用家常食材,如鸡蛋、牛奶、瘦肉,制作营养粥或糊糊,适合吞咽困难老人。定期检查老人口腔健康,确保进食顺畅。鼓励老人多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合成,增强骨密度。
三周后,李奶奶的故事迎来转折。在个性化营养方案支持下,她每日通过特制营养剂获得60克乳清蛋白。物理治疗师引导她进行抗阻训练时惊喜发现:“奶奶的握力计数值有了明显上升!”
营养护理团队如同精密的交响乐团:医生制定蛋白质补给策略,护士监测喂养耐受性,康复师设计肌肉激活方案。当李奶奶扶着助行器迈出第一步时,那些看不见的营养分子正在细胞内搭建康复的阶梯。
(作者:黄玉彬 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主管护师;周遵健 福建医科大学 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