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空调房里的凉爽和室外的热浪交替“攻击”,不少人总觉得脑袋晕乎乎的。有人以为是中暑前兆,有人猜测是吹空调着凉,却很少有人料到,这可能是耳朵里的“平衡调节器”在闹小脾气。耳朵可不只是用来听声音的“收音机”,它还藏着个超厉害的本事——帮身体稳住阵脚,而夏天那些特别的生活习惯,恰恰容易让这个“调节器”失灵。
在耳朵深处,藏着一套堪比精密仪器的“平衡导航系统”。除了负责听声音的“收音模块”,还有两个管平衡的“核心部件”:一个像装了“水平仪”的小囊袋,里面撒着许多tiny的耳石,就像悬浮在水里的小石子,脑袋往哪转,它们就往哪“飘”,能精准感知头部的位置变化;还有三个互相垂直的半环状管子,里面装着流动的“淋巴液”,像三个方向的“监测雷达”,专门捕捉脑袋转动的动作。我们低头捡东西、转头看风景时,这些小家伙就会把信号传给大脑,身体才能稳稳当当不晃悠。
为啥一到夏天,头晕失衡的情况就变多了呢?首先,空调成“头号嫌疑人”,屋里屋外温差能差出十来摄氏度,耳朵里的血管特别“娇气”,一冷一热就容易“闹情绪”,血液循环一乱,平衡系统就容易“罢工”。其次,夏天泳池成了热门打卡地,但水质不好时,细菌就会趁机钻进耳朵“捣乱”,引发感染,干扰平衡信号的传递。
生活中这些场景都藏着耳朵平衡系统的身影:从空调房猛地冲到太阳底下,突然一阵头晕眼花,这是耳朵里的平衡系统在适应温差时“反应慢半拍”;游泳上岸后脑袋昏沉沉的,说不定是耳朵进了水,影响了平衡感知;乘车时开着空调睡一觉,醒来又晕又恶心,其实是耳朵接收到的信号和眼睛看到的景象对不上,造成了“信息大混乱”。夏天医院里,这类头晕的病人比平时多了两成多,很多人一开始都误会是感冒或低血糖在作祟。
想让耳朵的平衡系统乖乖工作,做好这几点能轻松应对夏天的常见问题。首先得和温差“好好商量”,空调温度建议设成26℃左右的“舒适档”,从空调房出去前先关空调,给身体5分钟的“适应时间”,出汗时千万别对着空调风口直吹。其次要让耳朵保持“干爽”,游泳后赶紧用干毛巾擦擦耳朵,也可以侧着头单脚跳一跳,像“倒水”一样把耳朵里的积水排出来,怕进水的话就戴上耳塞“防护盾”。吃饭时多吃点含锌的食物,比如牡蛎、瘦肉、豆子等,给耳朵的神经功能“加加油”。
如果已经开始头晕了,试试这些应急小妙招:立刻到凉快的地方坐下或躺下,别猛地站起来“挑战”平衡系统;用温毛巾轻轻敷在耳朵周围,帮血液循环“跑起来”;慢慢转动脑袋,像给机器“上润滑油”一样,帮耳朵里的平衡系统适应调节。坐车时别一直低头刷手机,适当开窗透透气,让耳朵处在稳定的“工作环境”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头晕超过一天没好转,或者耳朵疼、流脓水,一定要赶紧去耳鼻喉科“报到”,看看是不是耳朵感染了。
耳朵里这个小小的“平衡大师”虽然藏得深,却掌管着我们日常活动的稳定。夏天里,只要注意别让温差“折腾”它、保持耳道“干爽整洁”、作息规律不熬夜,就能少让它“闹脾气”。一旦出现莫名的头晕,先想想是不是耳朵的平衡系统出了小状况,及时用应急办法缓解,必要时赶紧就医。记住,保护好这个藏在耳朵里的“平衡高手”,才能在炎炎夏日里,既能听清清脆的蝉鸣,又能稳稳当当享受每一段惬意时光。
(作者:吴丽华 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