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娃脊柱有点“歪歪扭扭” 能自己掰正吗

唐伟华 福州市第一总医院 儿童专科院区 主治医师

生活中,不少家长发现婴幼儿或学龄前孩子脊柱有点“歪歪扭扭”,就想“自己动手掰正”。其实,孩子脊柱尚未发育成熟,轻微偏斜可能是正常现象,而且脊柱结构复杂,须专业判断,家长盲目掰正反而会引发更多问题。下面从脊柱发育关键期、自行掰正的风险、科学矫正与预防措施三方面,教大家守护孩子脊柱健康。

读懂脊柱发育的关键阶段

孩子脊柱发育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刚出生时,宝宝脊柱呈“C”形,无明显弯曲,且质地柔软、富有弹性。随着生长,3~4个月出现颈椎弯曲,为抬头、转头提供支撑;10个月到1岁,胸椎和腰椎生理弯曲逐渐形成,助力孩子站立与行走。

脊柱问题的发生,往往和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外部环境、日常姿势以及一些不良习惯等。其中,遗传可能导致部分孩子先天脊柱发育不对称;外部因素影响更大,比如孩子常斜躺睡觉、坐姿错误(单侧手拿书或笔、长期偏侧用手臂)、模仿 “北京瘫”“扭胯站”,或是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看书,都可能让脊柱偏离正常位置。

从年龄来看,0~3岁婴幼儿期,脊柱曲度小,轻微偏斜较常见,多数无须过度担忧;3~6岁学龄前,脊柱逐步稳定,但孩子活动量大,偶尔不良姿势可能引发脊柱暂时弯曲或歪斜,家长可留意但不必恐慌。

警惕自行矫正的风险与误区

孩子脊柱偏斜时,很多家长想通过手动掰正、按摩,或过度干预姿势、使用非专业矫正工具解决,这些做法潜藏风险。因为孩子脊柱和骨骼仍在发育,质地脆弱,手动拉伸、推拿可能损伤脊柱软骨、肌肉或关节,严重时还会压迫神经,影响生长发育。

另外,也有一些家长过度纠正孩子站坐姿,网购矫正带、十字棍等工具盲目使用,甚至用单侧背书包、强制改变用手习惯等方式强行调整脊柱角度。但脊柱生长需要弹性运动和适当活动度,盲目用力矫正不仅无效,还可能加重畸形,甚至不可逆的损伤。

与家长的自我矫正不同,专业的脊柱矫正是通过科学的方法、专业的检查来进行的,保证了矫正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如果发现问题,家长不要盲目自己进行治疗,应该尽早去医院找医生进行评估和治疗。

科学矫正与预防,守护脊柱健康

脊柱问题如果能及时发现,并采取科学的矫正方法,一般都能得到很好的改善。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矫正方法和日常预防措施:

物理治疗:轻度脊柱问题可通过牵引、按摩、矫正操等来改善;

矫正器具:有些医生会提议用矫正器具,像软性矫正背心、硬性矫正支具之类的,让脊柱在生长发育期间获得恰当的支撑;

运动矫正:一些运动,像游泳、瑜伽、健身操等,有益于加强孩子的核心力量,改正不良的姿势,可通过平板支撑、臀桥等腰背核心肌力锻炼,防止脊柱问题加重;

培养良好的姿势习惯:自幼教导儿童保持正确站姿、坐姿与睡姿,防止长期不良姿势引发脊柱弯曲;

适量的运动:鼓励儿童多参与户外活动与体育锻炼,促进骨骼肌肉发育,维护脊柱健康;

避免重物背负:避免孩子长时间背负过重书包,减轻脊柱负担。

脊柱问题看似简单,但处理起来却需要专业的支持和科学的方式,家长们不要盲目干预,而是要用正确的方法来帮助孩子解决脊柱问题,定期给孩子做脊柱检查,早发现、早干预,才能保证孩子的脊柱健康。同时,我们每个家长都要关注孩子的脊柱发育,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让孩子在无忧无虑中健康成长,让孩子们挺起脊梁,做个“正直”的人。

(作者:唐伟华 福州市第一总医院 儿童专科院区 主治医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