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频繁口腔溃疡 只是“上火”吗

陈雱 宁德市闽东医院 副主任医师

张先生被口腔溃疡纠缠了整整三年。每当灼痛袭来,家人总说:“上火了,喝凉茶。”凉茶喝了不少,溃疡却如潮汐般定期造访。直到半年前,他突然眼红眼痛,生殖器溃疡,最终确诊贝赫切特综合征(白塞病)。那一刻他明白:反复溃疡,绝非“上火”那么简单,而是身体拉响的严重警报。

口腔溃疡在中国几乎是“国民小毛病”。多数人归咎“上火”,凉茶苦瓜成了标准应对。这种朴素认知虽然对偶发性溃疡或许适用,却可能让反复发作溃疡背后潜藏的真凶——贝赫切特综合征——被长期忽视。

撕开“上火”标签,认识免疫风暴

贝赫切特综合征是一种病因复杂的系统性血管炎症疾病,因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高发,所以也被称为“丝绸之路”病。其本质是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组织,血管壁成为“战场”。炎症风暴所到之处,黏膜破溃、组织受损,形成肉眼可见的溃疡。研究显示,该病与遗传因素、特定病原体感染引发的异常免疫激活等密切相关。

口腔溃疡:仅是冰山一角

反复口腔溃疡(每年≥3次)几乎是所有贝赫切特患者的“首发信号”。然而若视为孤立现象,便可能错失全局:

· 生殖器溃疡:常出现在外阴或阴囊等部位,通常比口腔溃疡更深、更痛、愈合更慢。

· 眼部炎症:葡萄膜炎、视网膜血管炎可致视力急剧下降甚至失明(约25%未及时治疗者不可逆)。

· 皮肤警报:下肢结节红斑、痤疮样皮疹,或“针刺反应”(皮肤在轻微针刺或损伤后出现异常的红色丘疹或脓疱)。

· 系统侵袭:严重者可波及关节(肿痛)、消化道(腹痛、溃疡)、中枢神经(头痛、麻木)及大血管(血栓、动脉瘤),直接威胁生命。

为何频频误诊?跨越认知鸿沟

此病并非极罕见(我国患病率约14/10万),但诊断常遇困境:

1.“上火论”根深蒂固:反复溃疡先被归因饮食或休息问题。

2.症状分散,科室壁垒:患者因不同症状分诊于口腔科、眼科、皮肤科等。

3.确诊依赖“组合证据”:确诊通常需满足“必要条件(复发性口腔溃疡)”加上足够数量的其他条件(如生殖器溃疡、眼炎、皮肤病变、针刺反应阳性、血管或神经系统病变等),早期确诊难度大。

对抗无形之火:时间就是器官

一旦确诊,虽无法根治,却可有效控制:

· 治疗核心:轻症常用秋水仙碱、沙利度胺;中重度需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生物制剂(如TNF-α抑制剂)及JAK抑制剂为难治性病例带来新希望。

· 中医中药辅助: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验方如甘草泻心汤等可辅助缓解症状。

· 自我管理四支柱:

口腔呵护:软毛牙刷、温和漱口水(避开含十二烷基硫酸钠产品)。

饮食智慧:忌过硬、过热、辛辣;均衡营养,在医生指导下注意补充维生素B族、锌。

压力调控: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压力是明确复发诱因。

坚决戒烟:烟草显著加剧血管炎症。

张先生的故事并非孤例。许多病友都有过被“上火”误导的经历,直至视力损伤、脏器病变等严重后果出现才确诊,付出不可逆的健康代价。

口腔溃疡这一微小病痛,在反复发作时绝非简单的身体“火气”。它是免疫系统一面微妙的镜子。当溃疡频繁叩门,尤其是伴随生殖器溃疡、眼红眼痛、皮肤红斑结节、关节不适中任何一项时,请务必跳出“上火”的思维定式!及时寻求风湿免疫科医生的专业评估。

生命发出的每一次警报都值得敬畏。

(作者:陈雱 宁德市闽东医院 副主任医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