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支架术后 “躺平”吗

90%患者不知道的康复陷阱

钱芳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主管护师 任新生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副主任护师 张枫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副主任护师 范晓丽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主管护师

很多冠心病患者做完支架手术,总觉得“血管通了从此高枕无忧”,事实上支架植入只是“第一步”,并非“终点”。术后管理不当,血管仍会再次堵塞。下面我们从运动,风险防控,康复时机等方面,帮大家避开“陷阱”,科学做好术后康复。

陷阱1:“等伤口好再康复” 错过黄金期恢复慢

“先养养伤口,好了再运动”,这种想法让很多患者错过了康复黄金期。其实支架术后早期康复,反而能加速恢复。术后当日可在床上翻身、活动非术侧肢体;术后首日尝试床边站立5~10分钟;术后第2日在监护下扶行20~30米;术后第4日可进行6分钟步行试验。按照这个节奏,术后患者首次床上活动时间会明显缩短,住院时间也明显缩短。但早期康复不是“盲目动”,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运动中若出现胸痛、大汗,立即停止;运动强度以“能正常说话、不气喘”为准。像八段锦、五禽戏这类温和运动,动作缓慢连贯,对心率影响小,很适合术后早期练习。

陷阱2:“能吃就是福” 这些食物是血管“隐形杀手”

支架术后患者常被家人叮嘱“多补补”,于是大鱼大肉、滋补汤品轮番上阵,却不知这样反而会让血管“堵回去”。支架术后饮食的核心是“保护血管内皮、减少斑块形成”,如动物内脏、咸菜、腌肉、蛋糕、甜饮料等,高胆固醇、高盐、高糖的食物必须严格控制。正确的饮食应该是“低油、低盐、低糖、高纤维、高蛋白”等食物。

陷阱3:“没症状就不用管” 这些指标藏风险

很多患者觉得术后不胸痛、不胸闷,就说明康复了,其实这可不一定。有些问题比如血栓、心功能异常,早期可能没明显感觉,却在悄悄发展。支架术后康复不能只靠“感觉”,建议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定期随访复查,关注实际指标,别只做心电图,心功能、凝血功能这些指标也得复查,别让“没症状”把潜在风险藏起来了。

陷阱4:“没症状就停药”擅自停药等于“自毁防线”

“药吃多了伤肝伤肾,现在没不舒服,应该能停了吧。”这是支架术后患者最常犯的错误。但支架术后用药不是“对症治疗”,而是“长期保护”,擅自停药会让血管失去“防护盾”,风险急剧升高。正确的做法是及时和医生沟通,医生会根据情况调整用药方案,所有用药调整都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哪怕是“看似无关”的感冒药,也要提前告知医生自己的支架病史,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陷阱5:“血管通了就不用动” 越躺越危险

不少患者觉得“支架放进去,动多了会掉”,术后干脆卧床休息,连日常散步都不敢。其实支架术后不怕运动,反而越躺越容易出问题。要是总躺着不动,不光心肺功能会变差,还可能让血液里的血小板更活跃,增加血栓风险。有研究对比过,术后坚持康复运动的患者,血栓相关风险比不运动的低不少。所以支架术后1~2周,只要恢复得不错,就可以慢慢开始运动,先从慢走、八段锦这类温和的方式练起,不用急着加量。

支架手术不是冠心病治疗的“终点”,而是“新起点”。术后康复不能靠“躺平”,也不能凭“感觉”,避开“不敢动”“忽视指标”“错过黄金期”这三个陷阱,从早期温和运动开始,配合定期复查,才能让支架长期“通畅”,守护心脏健康。记住,科学康复不是负担,而是让你更快回归正常生活的关键。

(作者:钱芳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主管护师

任新生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副主任护师

张枫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副主任护师

范晓丽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主管护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