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肺结节良性or恶性 科学应对免焦虑

黄丽萍 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副主任医师

近年来,随着低剂量螺旋CT在体检中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在体检报告单上看到了“肺结节”三个字。很多人一见“结节”就恐慌,甚至联想到肺癌,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作为一名长期诊治肺结节的呼吸科医生,我常接诊到为此焦虑的患者,我想告诉您:查出肺结节,真不等于得了肺癌!事实上,90%以上的肺结节都是良性的,其概率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与结节类型、大小、形态及患者自身风险相关。今天我们就来科学认识一下肺结节,告别无谓的焦虑。

肺结节是什么?绝大多数是“良民”

肺结节是指影像学上直径≤3厘米的类圆形、密度较高的肺部阴影,通常通过胸部CT等影像学检查发现,大部分无明显症状,若直径超过3厘米则称为“肺占位”,其恶性概率会显著增高。

为什么说大部分肺结节是“良民”?因为其成因复杂,很大一部分属于良性病变:

◆感染后的痕迹:如同皮肤伤口愈合后会留疤,肺部经历细菌、病毒(如新冠病毒)、真菌等感染后,炎症修复也可能留下“疤痕”,表现为钙化或纤维化灶;

◆空气中的微粒:吸入粉尘、烟尘等异物,被人体免疫细胞“包裹”,形成肉芽肿性结节;

◆良性肿瘤:如错构瘤,通常生长缓慢,一般不构成威胁。

此外,一些免疫性疾病亦会形成结节,如类风湿疾病。

数据表明,超过90%的肺结节为良性。因此,初次发现肺结节,请保持冷静,它很可能只是身体留下的“历史痕迹”。

医生的“火眼金睛”:如何辨别结节“善恶”

阅读CT影像时,医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初步判断结节性质:

1.大小:直径<5毫米的微小结节,恶性概率极低,需定期随访;直径5~10毫米的结节需密切观察并定期随访;直径>10毫米的结节需警惕,需要进一步检查。

2.密度:◆实性结节:密度均匀,可能为良性或恶性,小者多为良性;◆纯磨玻璃结节:可能是炎症或早期腺癌,生长慢;◆部分实性结节:恶性概率最高,需特别关注。

3.形态:边缘光滑、规整者常为良性;有毛刺(似蟹足)、分叶状(像花瓣凹陷)或胸膜牵拉等表现需警惕恶性。

4.动态变化:定期复查CT,观察结节的改变是判断其性质的最重要依据。如果结节增大或实性成分增多,需警惕恶变。

医生会综合以上影像特征,并结合您的年龄、吸烟史、家族肿瘤史等风险因素,给出专业评估和处理建议。

科学应对四部曲:从容决策,避免误区

面对肺结节,科学应对远胜于盲目焦虑与放任不管。

第一步:寻求专业解读,切忌自我诊断

携带CT影像(电子版或胶片)至呼吸科、胸外科或肿瘤科门诊,由医生亲自阅片,作出初步判断。避免自行搜索、对号入座,增加心理负担。

第二步:个体化随访,严守医嘱

依据结节的大小、密度以及是否存在危险因素等情况,按医生的专业建议进行个体化的定期CT复查和随访。“随访观察”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临床策略。即使为早期肺癌,在随访中及时发现变化再处理,也不影响治疗效果。

第三步:必要时精准诊断

若结节增大或高度怀疑恶性,可进行如下进一步检查:◆增强CT、PET-CT检查,有利于区分良恶性。◆经胸壁肺穿刺活检或支气管镜活检(诊断“金标准”);◆血液肿瘤标志物(辅助手段)。

第四步:沉着应对,信任现代医学

即便诊断为早期肺癌,治愈率也很高。如今微创手术(如胸腔镜)及消融技术(射频/微波)创伤小、恢复快,可最大限度保留肺功能。

肺结节是身体的健康提醒,让我们更关注自身,戒烟限酒,保持良好心态。面对肺结节,请您记住:“冷静面对,专业评估,科学随访,必要干预”。信任医生,让我们用科学的态度应对肺结节,共同守护呼吸健康。

(作者:黄丽萍 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副主任医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