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诊疗中,30%~50%的冠心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冠心病心肌缺血出现胸闷痛,躯体不适引发心理压力,患者因担心病情突发产生焦虑,或因生活质量下降陷入抑郁。长期心理障碍又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等途径影响心血管系统:焦虑时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增加心肌耗氧量;抑郁时睡眠障碍、食欲下降,削弱免疫力,加速疾病进展,甚至导致心梗,形成生理—心理恶性循环。
中医将冠心病归为“胸痹心痛”范畴,心理障碍多与“郁证”相关。两者的关联核心在于“心”的双重功能——“心主血脉”与“心主神明”。心为“君主之官”,推动血液运行,主管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血液充足,濡养心神,心神安宁调控血脉运行。气虚、痰浊等阻滞脉络,心神失养,故而情绪低落、焦虑不安;反之,七情内伤,怒则气上、忧则气结,气机紊乱,心主血脉功能失调,血运失司,气血淤滞,进一步恶化病情。
双心治疗正是在聚焦心脏器官本身的病变治疗的基础上,额外关注心理状态与心脏健康的双向影响,运用中西医优势互补综合管理,从情感、药物、运动、音乐等多维度介入,实现身心同步改善。
情感疏解:引导与调摄结合
西医的情感疏解以“认知行为疗法”为核心,心理咨询师通过沟通帮助患者纠正对冠心病的错误认知,指导患者深呼吸放松训练、渐进式肌肉放松法等情绪管理技巧,在症状发作时快速平复。中医则注重情志调摄,依据五行相生相克理论,通过“移情易性”、“语言开导”等方式调节情绪:对因思虑过度引发抑郁的患者,建议听音乐、散步等转移注意力;对肝气郁结患者,采用温和的语言疏导,避免情绪激化。
药物治疗:对症与辨证协同
药物治疗需“双管齐下”:一方面改善冠状动脉供血缓解躯体症状;另一方面,对中重度焦虑、抑郁患者,短期使用安全性高的抗焦虑药或抗抑郁药。中医遵循辨证施治原则,对气滞血淤型患者用丹参饮、血府逐淤汤活血化淤、行气止痛;对心脾两虚者用归脾汤,既能补充气血以濡养心肌,又能健脾养心改善失眠、抑郁;对肝肾阴虚型患者用杞菊地黄丸滋阴补肾、平肝明目,缓解虚火扰心导致的心烦易怒。二者协同使用既能快速控制躯体症状和心理障碍,又能减少单一用药副作用。
运动治疗:个体化与传统功法融合
西医的运动治疗强调“个体化处方”,根据患者危险分级制定低强度有氧运动计划(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肺功能,释放内啡肽调节情绪。中医推荐温和性传统功法,如太极拳讲究“以意导气、以气驭形”,动作缓慢柔和,能调节呼吸节律,改善自主神经功能,缓解交感神经兴奋;八段锦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促进冠状动脉血液循环,调畅气机缓解情绪郁结。中西医运动方式结合比单一运动更能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和心理状态。
音乐疗法:放松练与五音疗法共奏
西医音乐疗法通过播放舒缓的音乐引导患者进入放松状态,降低心率血压,减少心肌耗氧量,缓解焦虑。中医依据五音对应五脏理论融入“五音疗法”,为不同证型患者选择专属音乐:心气虚者适合听徵音如《茉莉花》以养心益气;肝气郁结者听角音如《春风得意》以疏肝解郁;肾阴虚者听羽音如《梅花三弄》以滋阴补肾。辨证选音不仅起到放松作用,还能通过音波共振调节脏腑功能,实现“以音养心、以音安神”。
冠心病合并心理障碍的中西医结合“双心治疗”,从生理机制出发快速控制躯体症状和心理障碍;更从整体观念入手,调理脏腑、调和气血。未来,双心治疗有望实现更精准的辨证施治和情感干预,让更多冠心病患者实现“身心同康”,真正做到“我心换你心”。
(作者:吴怡萍 漳州市中医院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