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儿童牙齿矫正 黄金期怎么做

王承勇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副教授 副主任医师 博士

如今,早期矫治已成为口腔领域的关注热点。但随之而来的,是不少夸大甚至不实的宣传——“不做早矫耽误孩子一生”“早矫能让孩子避免拔牙”等说法,反而加剧了家长们的焦虑。到底什么情况需要早期矫治?几岁干预最合适?本文将为您解答。

不是所有“不整齐”都要治:早期矫治≠越早越好

“孩子3岁牙齿有点歪,要赶紧戴牙套?”“刚换的门牙有缝,是畸形?”面对孩子牙齿的小问题,家长们常陷入“早治早好”的焦虑。口腔医生明确指出:儿童牙齿发育有其自然规律,很多看似“畸形”的情况其实是发育过程中的暂时现象。替牙期(6~12岁)出现的门牙间隙、恒牙轻度拥挤、六龄齿“尖对尖”咬合,大多是生理性暂时现象,牙齿会“自我调整”——临床数据显示,90%的这类情况会随着颌骨发育自行改善。盲目戴矫治器反而可能伤牙:比如过早用力矫正,可能导致牙根吸收、牙齿松动。

别被这些说法忽悠了:3个常见营销“神话”拆解

▶“早矫能避免拔牙、手术”?不一定。

用“扩弓”(扩大牙弓)解决牙齿拥挤,仅适合轻度情况(间隙小于4mm)。如果拥挤太严重,强行扩弓会让牙齿倾斜,60%以上会复发。要是上下颌骨发育严重不匹配(比如“地包天”特别明显),成年后该做正颌手术还是得做,早期矫治挡不住。

▶“能改变遗传面型”?想多了。

遗传学研究表明,早期矫治无法改变基因决定的颌骨形态,顶多帮孩子“长到遗传允许的最好状态”。比如爸妈都是小下巴,孩子就算矫正,下巴也很难长得特别突出——遗传的力量,不是牙套能对抗的。

▶“硅胶牙套比传统矫治器好”?别迷信。

硅胶牙套效果只有传统矫治器的30%~50%,它更多是让牙齿“倾斜着排齐”,而不是真正改变颌骨形态。更要注意:高角型(脸型偏长)孩子用这类牙套,可能引发颞下颌关节紊乱(张嘴时关节响、疼)。

“口呼吸”“腺样体面容”:别被焦虑带偏

“孩子用嘴呼吸,会变丑?”这是家长圈的热门话题,但真相没那么吓人。先找原因,再谈矫正。孩子用嘴呼吸,可能是腺样体、扁桃体肥大堵了气道,也可能只是习惯。必须先去耳鼻喉科查清楚——是器官肥大导致的,可能需要手术;单纯习惯问题,才考虑口腔干预。判断是否存在睡眠呼吸暂停(OSA),不能仅凭面部特征,“多导睡眠监测”(通过仪器记录睡眠时的呼吸、心跳等)才是金标准。

矫正只是辅助,别本末倒置——对轻中度OSA孩子,使用快速扩弓(RPE)可改善呼吸,但前提是气道已通畅。3岁以下宝宝,目前没有足够证据支持用口腔训练器,别盲目尝试。

家长实用指南:该出手时再出手

1. 这些情况,赶紧找医生

牙齿“地包天”(不管乳牙还是恒牙);不良习惯太严重(比如每天吮手指超6小时);外伤导致牙齿移位、松动。

2. 这些情况,先观察

替牙期门牙有小缝(小于2mm)、恒牙刚萌出时略有歪斜,可先观察,多数会自己长好。

3. 在家能做的小检查

看颞颌关节:用食指按耳朵前面(张嘴时会动的地方),张嘴时不响、不疼,就是健康的。

看呼吸模式:让孩子闭着嘴,能自然用鼻子呼吸5分钟以上,说明呼吸模式没问题。

4. 矫治器怎么选?看情况

●类型:传统功能矫治器(如Twin-block)

适合什么问题:每天得戴够16小时才有效。

注意事项:中重度下巴后缩等骨性问题。

●类型:隐形矫治器

适合什么问题:轻度牙齿不齐(牙性问题)。

注意事项:替牙期用容易“跑偏”,费用比传统的高30%。

专家提醒:早期矫治的核心是“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不盲目求早,不被营销套路,让孩子的牙齿在黄金期得到恰到好处的呵护,才是关键。

[作者:王承勇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副教授 副主任医师 博士

2023年福建省科技创新联合资金项目(项目编号:2023Y9145)]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