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每一滴血都奔向最需要的地方

揭秘医院用血的“铁规矩”

谢晓兰 厦门市中心血站 主管检验技师

血液是生命流动的源泉,也是医疗救治中不可替代的特殊资源。它无法人工制造,完全依赖健康人群的无偿捐献。临床用血每袋都是捐献者的心意,也经过了严格的制备与检测。因此,医院用血具有明确的规定和流程,不能随意使用,也不可无限量供应。了解这些规则,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每一滴血液都必须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血液的特殊性与稀缺性

——为什么“血液不能随便用”

血液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生命资源。其一,目前尚无能够完全替代人体血液的人工合成品。尽管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人造血液仍处于研发与试验阶段,短期内无法取代天然血液,临床用血只能来自健康志愿者的无偿献血,而且每人每次献血量也有限。其二,血液制品有明确的保存期限。例如,红细胞悬液一般可保存35天,而血小板的保存时间更短,仅为5天。一旦过期,就必须报废处理,不能长期储存。

现实中,血液供需往往失衡,节假日和寒暑假期间献血人数少,但临床用血需求并未降低,尤其在产科、创伤外科和心脏外科等科室经常紧张。在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或大规模手术集中进行时,血库库存可能骤降至警戒线。为保障用血公平与安全,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采供血机构和医疗机构实行严格管理。因此,医院建立了严格的用血审批和监测制度。就像一位精明的“管家”,确保宝贵的血液资源精准地用在最需要的患者身上,杜绝任何浪费和滥用。

医院用血的“规矩”

——用在哪、怎么用

医院用血的第一原则是“必须而且必要”,即输血必须是有医学指征的,例如急性大出血(失血量超过全身血量20%);严重贫血(血红蛋白低于60g/L并伴有症状);重大手术中大量失血;凝血功能严重障碍等,对于轻度贫血或可通过药物、营养改善的情况一般不推荐输血。

实际操作中,医生会综合评估患者状况,填写《临床用血申请单》,明确用血种类和用血量,在用血之前病人需要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实验,保证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相容,避免出现输血反应。用血需严格“精打细算”:医生将根据患者体重、失血量和病情变化精确计算所需血量,遵循“够用即可”的原则。同时,医院也积极推广节约用血技术,如术前自体储血、术中血液回收、机械辅助自体输血等,以减少对异体血液的依赖。此外,合理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止血药也可以减少输血的需求。

用血安全与公众责任

——人人都是“生命银行”的守护者

输血不仅是一项医疗技术,更是关乎生命安全的系统保障。采供血机构会对每一袋血液进行严格检测,包括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传染病项目的检测,从源头上保障用血安全,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会密切监测患者反应,若出现发热、皮疹、呼吸困难这些输血不良反应,停止输血并立即采取应对措施。

安全用血的基础,是持续稳定的无偿献血。健康成年人按规定定期献血,并不会影响身体健康,甚至还可能促进造血机能和新陈代谢。对急需用血的患者而言,一袋血液往往意味着生命的希望。

公众也要对输血保持理性认识。输血不是万能的,输血不能代替人体自身造血,输血也不宜过多,特别是输血小板时,随着输注的次数增加,将导致血小板抗体的产生,其结果必定是提升血小板效果越差,珍惜血液资源,就是在临床中把好每一关,同时也是在社会上积极参加献血。只有人人都是“生命银行”的守护者,我们才能共同捍卫这份健康财富。

血液很宝贵,也很稀缺,它每次流淌的时候,都应该奔向真正需要它之处,从采集、检测、存储再到临床应用,每一个环节背后都有着诸多严苛的规矩和精细的操作,保证它安全,高效地发挥功效,对于医院来说,合理用血是救人的底线,对于大众而言,积极献血就是守护生命的担当。

(作者:谢晓兰 厦门市中心血站 主管检验技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