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马桶上的“沉思” 痔病催化剂

邓宏嫄 清流县总医院 肛肠科 副主任护师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手机已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似乎成了我们身体的“延伸器官”,甚至入侵了最私密的领域——厕所。很多人习惯在排便时刷刷新闻、玩玩小游戏、回回微信,认为这是充分利用时间的“惬意时刻”。然而这个习以为常的习惯,大大增加了患上痔疮和诸多肛周疾病的风险,让你从一位普通的如厕者,化身成为思考人生的“沉思者”。

为什么看似享受的行为,却是“痔疮催化剂”

我们的肛门口周围有一圈富含血管的组织垫,叫“肛垫”,它本身就有协助肛门精密闭合的功能。当它发生病理性肥大、移位,从而出现出血、脱垂、疼痛等症状时,就形成了我们常说的“痔疮”。而长时间坐在马桶上,会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完美地促成这个过程:

1.原本自然弯曲的直肠会变得相对垂直,腹部压力增加,促进血液在肛垫区(痔疮的起源地)的淤积。重力与腹压的“双重压迫”,无论是坐姿还是蹲姿,腹部脏器会持续向下压迫,导致肛周血管丛(肛垫)的血液回流受阻,血管就像被堵住出口的管道,慢慢充血、扩张。

2. “马桶心态”导致的时间失控,单纯如厕,身体会自然而然地完成任务后迅速离开。一旦手机在手,注意力被转移,失去时间概念,让肛周血管在不知不觉中承受了远超必要的压力。

3. 每一次用力排便,都会对肛垫造成一次轻微的牵拉和下推。长时间坐在马桶上,会不自觉地持续轻微用力,这种持续的、长时间的刺激,会加速肛垫组织松弛、下移,最终脱出肛门外,形成痔疮。

如果把马桶当沙发,肛周血管却在“负重前行”,除了久坐,这些习惯也是“痔疮推手”:

1. 排便时用力过猛:急于求成,过度用力会增加肛周血管压力。

2. 沉迷手机,忽视便意:注意力被分散,导致排便反射减弱,粪便在肠道停留过久变干硬,下次排便更困难,形成恶性循环。

3. 饮食“点火”:长期低纤维饮食、饮水不足,嗜好辛辣刺激食物,都会导致便秘或大便干燥,摩擦和刺激肛垫。

4. 长期久站或久坐:教师、司机、办公室白领等都是痔疮高发人群,源于肛门部位静脉回流不畅。

5.腹压长期升高:孕妇、肥胖人群、慢性咳嗽或前列腺肥大患者,由于子宫压迫、脂肪堆积、反复咳嗽或排尿困难等原因,都会导致腹腔压力长期升高或反复增加,使直肠肛门静脉回流受阻,从而容易诱发或加重痔疮。

如何摆脱“马桶沉思者”的身份

1. 黄金3分钟:将每次排便时间控制在3~5分钟内,专心致志,速战速决。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有便意立刻去。

2. 告别手机:让厕所回归它最纯粹的功能。

3. 脚下垫个小板凳:采用坐姿排便时,在脚下垫一个小凳子,让双腿抬高,身体前倾,模拟蹲姿。通过增大直肠肛门角、趋于直线,从而减少排便阻力,让粪便更容易排出,自然缩短排便时间。

4. “软硬兼施”养好便:

① 多喝水:保证每天1.5~2升饮水量,让大便保持柔软。

②高纤维: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如燕麦、糙米等),纤维是粪便的“骨架”,能吸收水分,使其蓬松易排出。

5. 提肛运动:无论站、坐、卧,随时可以做“隐形运动”。有规律地收缩、放松肛门,就像忍大便一样向上收缩,保持5秒,然后放松10秒,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做几组。对肛门括约肌/提肛肌进行锻炼,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

如果已经出现了便血、脱出、疼痛或瘙痒等症状,请停止自我诊断、摒弃羞愧、及时就医。

马桶上不是思考人生的地方,而是解决问题的地方。请不要让短暂的娱乐,换来长久的“痔”痛。从今天开始,放下手机,专注排便,给您的肛肠健康多一份关爱!

(作者:邓宏嫄 清流县总医院 肛肠科 副主任护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