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三明,全国医改的“关键样本”。2012年,三明以公立医院改革为切入点,凭借“三医联动”机制破解“以药养医”困局,成为全国医改先锋。2015年,面对中医药发展困境,三明再次率先在全省推出系统性改革措施,十年探路,成效显著。
一份十年数据成绩单,成为改革最佳印证:医疗收入从3.91亿元增至8.61亿元,增长120.2%;中医师人均年收入年均增长6.44%,辅以中药饮片药事服务费等政策,让“中医不挣钱”的局面发生改变。
日前,2025年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项目城市名单公布,三明成为15个入选城市之一,也是我省的唯一代表。这座山区城市何以跻身国家示范?“慢郎中”如何变成“排头兵”?
一场“被逼出来”的改革
三明为何能在中医传承发展领域成为全省“排头兵”?答案,需要追溯到十余年前一场“被逼出来”的改革。
在那个普遍追求效率的年代,“慢郎中”中医的处境一度十分窘迫。“西药经济效益高,且西医培养周期远短于中医。”三明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一语道出症结,医院不愿发展中医,医生不开中药改开西药……这导致中医特色淡化,饮片处方减少,中医药发展一度陷入困境。
转机始于2012年。三明医改的全面启动,为中医药复兴奠定了基础。
挽救中医,首要任务是重塑医院的信心。三明的破题之举双管齐下:一面加大医保基金对中医药的扶持力度,一面坚决刹住中医类医院的“西医化”倾向。
一套“组合拳”紧随其后:率先增设中药饮片药事服务费,并由医保全额承担;规定各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每年新招聘中医药专业人员比例需达30%以上,并给予相应人才培养补助经费;全面上调中医诊疗服务价格,并硬性规定中医类项目医保支出占比不低于15%。多措并举下,“中医不赚钱”的困境逐渐扭转。
如何留住中医药人才并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成为改革的另一场攻坚战。三明的解法是“待遇留人、事业留人”;另一方面,以“绩效杠杆”引导行为,中医师的积极性得以空前激发。
一份沉甸甸的数据成绩单,直观丈量出三明中医改革的十年成效:县级以上中医院自2014年起连年实现医疗盈余,医疗收入从2014年的3.91亿元增至2024年的8.61亿元,增长120.2%;中医师队伍获得感显著增强,薪酬改革以来年均增长6.44%;更值得一提的是,在2022—2024年全省公立医院出院患者满意度调查中,三明连续三年蝉联榜首,尤其在2024年,全省排名前五的医院里,三明更是一举独占4席。
资源下沉活“气血”
午后3时许,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拓展部主任、肿瘤科专家赵静雪匆匆走进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办公室。来不及喝口水,她便熟练地套上白大褂,带着学生吴凯钦赶往病房。
“睡眠怎么样?有没有口干口苦?”一番细心询问后,赵静雪指尖轻按,凝神体会着患者的脉象。身旁的吴凯钦运笔如飞,在处方笺上详尽记录病情,并在老师指导下斟酌药味、确定剂量,整个查房流程流畅默契。
这已是赵静雪从北京来到三明的第五个月。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定点帮扶项目的一部分,自2022年2月起,广安门医院已派出4批专家驻点三明,赵静雪正是其中之一。
根据当地需求,广安门医院每年精准选派6位不同学科专家驻点三明,并优先接收、安排三明医师进修。
截至今年6月,驻点专家累计教学查房1330余次、门诊带教16800余人次;获省自然科学基金科研课题立项19项;新技术新项目56项,优化中医优势病种方案45个;开展合作课题8项;指导申报课题58项;下基层巡诊义诊做到三明全市各区县全覆盖。
经典病房的新生机
这场由市级层面主导的改革,在三明所辖的各个区县催生出了一系列特色实践,形成了“一县一品”的多元发展格局。例如,明溪县探索AI赋能的“中医临证顾问系统”,沙县区着力中医药文化宣传,而宁化县的中医经典病房建设成效尤为显著,成为观察三明中医药改革的一个代表性窗口。
白露已过,秋意渐浓,宁化县中医院的经典病房依然热度不减。艾香袅袅的理疗区内,求诊者络绎不绝:有人俯卧接受平衡火罐,后背罐印如花;有人凝神静待针刺疗法,针尖银光微闪;还有护士为患者送上氤氲药香的温热汤剂……一项项中医特色疗法轮番登场,让这方经典天地充满活力。
“我们以《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及名老中医经验为根基,遵循‘能中不西、先中后西’的原则。”中医经典病房主任张炳权道出关键。经两年探索,病房凝练出以“六经辨证”为核心的诊疗模式。
经典名方与特色疗法的融合,为中医攻克疑难重症开辟了新路径。
“我们将打造中医医疗机构高质量特色发展的样板,并探索在‘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下的中医药发展新路,为中医药事业贡献三明力量。”三明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福建日报)
报道详见健康福建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