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福州全域推广“身心同治”举措

福州卫生健康

当疾病来袭,患者不仅要承受身体的疼痛,更易陷入焦虑与恐惧之中。若这些情绪得不到疏导,可能影响治疗效果。如今在福州,一场以“身心同治”为核心的医疗服务变革正在悄然展开——医生看病时多了“心理牵挂”,医院服务中藏着“人文温度”,让患者感受到:治病不仅是消除病灶,更是一场温暖的心灵陪伴。

“人一旦生病,哪能没情绪?”福州市卫健委医政医管处处长林秀俤说。过去,医疗往往只关注病灶,忽略了情绪对康复的影响。如今,福州推动“身心同治”,希望医生不仅会开药,更懂得“聊家常”,从患者的叹息和沉默中察觉心事,用贴心话语帮他们卸下心理负担。

在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健康管理师扮演“心理哨兵”角色。他们为患者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结合日常观察记录情绪变化,并借助心理测评系统筛查高风险人群。一旦发现情绪异常,立即启动“医生+护士+健康管理师+心理治疗师”联合干预。护理部副主任余晓若分享了一个案例:一位肝癌患者因害怕化疗副作用拒绝治疗,经健康管理师多次疏导,并邀请康复病友分享经验,最终他放下顾虑,顺利完成治疗。

福清市医院在ICU旁打造了“安心驿站”,为家属提供34张免费床位及视讯探视服务。重症医学科护士长陈冉说,这里不仅让家属休息,更通过信息透明缓解他们的焦虑,使他们能更理性地配合治疗。

在社区层面,家庭医生成为老人的“身心依靠”。台江区一位独居老人某天血糖骤升,手足无措之际,签约家庭医生陈铭15分钟便上门,一边用正念呼吸法安抚情绪,一边启动绿色转诊通道。老人住院期间,她每日电话关怀;出院后,还上门指导测血糖、记饮食日记。

福州市第一总医院口腔科主任薛靖楠帮助受“牙科恐惧症”困扰十年的林依姆逐步克服心理障碍。她通过倾听、解释、分步治疗,用温和话语重建患者信心。几个月后,林依姆不仅牙齿问题解决了,更告别了十年心结。

“身心同治”也温暖了医患关系。市一总医院家庭病床科二十年来服务超11万人次,零投诉。有老人将遗嘱托付给团队,有老人亲手裱装感谢信。科室主任郭光耀说,他们引入中医情志调理,推进“互联网+居家医疗”,不仅治病,更守护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尊严。

在福州,“身心同治”正从理念走向实践,让医院不再冰冷,让医生成为患者的“贴心人”。这场充满温度的医疗变革,正在为更多生命点亮希望。

(福州卫生健康)

报道详见健康福建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