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常受到肩颈痛、腰痛、头痛等问题的困扰。这些疼痛如频繁插播的广告一样,不时打断我们的生活,影响日常活动和工作效率。疼痛不仅是身体发出的警报,它还悄悄消耗着我们的睡眠质量、工作效率和情绪稳定。面对疼痛,很多人选择忍耐,或者采取“暂停策略”(比如吃止痛药、躺下休息)。这种做法其实只是暂时把广告调成了静音,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更科学的方式是学会主动“切换频道”,找到引起疼痛的根本原因,建立长期自我管理的策略,帮助身体回到它原本舒适、自然的状态。
为什么疼痛总是反复出现、难以摆脱
疼痛本质上是身体的一种保护机制,用来提示我们可能出现了组织损伤或炎症。但如果疼痛持续存在,转变为慢性疼痛,情况就变得复杂了。这个时候,单纯使用止痛药(“杀毒”)或者休息(“关机”)虽然能暂时缓解,却无法根治问题。疼痛信号仍然在体内循环传递,神经系统也可能因为持续刺激而变得更加敏感,导致人对疼痛的感受越来越强烈。
哪些因素在背后推动疼痛“持续霸屏”
生活习惯是“主犯”:长时间坐着、低头看手机、保持固定姿势办公或学习,缺乏适量运动,都会让肌肉和关节承受持续压力,逐渐引发僵硬、劳损甚至炎症。
心理状态会成为“助推器”:焦虑、压力或情绪低落通常会使人体对疼痛更加敏感,疼痛也因此被放大。
微小损伤的累积效应:哪怕是重复性动作(比如打字、搬运东西,或者健身时姿势不正确)都可能在身体中积累细微的损伤。
神经系统变得过度敏感:有些人疼痛阈值会逐渐降低,例如偏头痛患者可能轻微触碰头部就会发作,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患者甚至衣物摩擦皮肤也会感到剧烈不适。
由此可见,慢性疼痛通常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它往往是生理、心理和生活习惯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因此,止痛药只能治标,长远来看必须采取更全面的应对策略。
曾经有位患者问我:“医生,我有腰椎间盘突出,做半麻会不会有风险?”我是这样回答的:“您不用担心,半麻所用的针很细,造成的刺激很小,通常几天就会恢复。麻醉本身不会加重您的腰椎问题,疼痛更多的还是与平日习惯有关。真正的‘遥控器’其实在您手中,主动调整生活方式才是根本。”
当她听到这个比喻,很快就明白了。
如果我们把疼痛看作不受欢迎的“广告”,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学会“切换频道”来拿回主动权。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入手:
1.重新理解疼痛
认识疼痛是一种信号而非终极威胁。了解它的来源和机制,可减少不必要的恐惧,帮助我们更理性地应对。
2.通过运动改变身体状态
无需剧烈运动,每天只需花10分钟左右做一些拉伸或核心力量训练,就能有效改善肌肉功能、缓解紧张。
3.优化生活方式
保持作息规律、每天户外晒会太阳、注意营养均衡(如多吃深绿色蔬菜和深海鱼类),避免高糖高油食物。工作中定时做短暂休息和伸展,也非常有帮助。此外,学习放松技巧(比如深呼吸、正念冥想)能够调节神经系统,减轻压力相关的疼痛。
4.必要时寻求专业支持
如果疼痛反复发作,或持续时间超过三个月,就应当主动就医。医生、物理治疗师等专业人士可以帮助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疼痛如生活中突然弹窗的广告,我们也许无法永远摆脱它,但可以通过正确的方法降低它的出现频率和影响。从依赖短期药物,转向理解疼痛、积极运动、调节心理和优化生活——这套“切换频道”策略的核心,是让我们自己掌握主导权,与疼痛建立新的关系。最终目的是让健康重新成为生活的“主频道”,而疼痛只是偶尔的插曲。
(作者:肖红 厦门市中医院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