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容易犯困,秋天时常乏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春困秋乏”。而对于很多“阳康”之后的人来说,这种疲劳感可能更为明显。从中医角度看,这常常与体质失衡有关。疲劳状态多在病前病后出现,与现代人精神压力大、生活节奏快、饮食不规律等密切相关。因此,积极地进行起居、饮食、运动、情志等方面的调整,是“未病先防”的关键。中医“治未病”思想注重“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其独特的理论能够对机体的亚健康情况进行有效改善,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医是怎样通过调节人体机能来应对各种常见的亚健康问题的。
中医调理
1.中药干预:主要是针对病人的不同病症以及不同的身体状况来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科学调理。如果是气血虚弱者,可以服用一些具有补气养血作用的中药,比如黄芪、党参、当归、熟地黄等;阳虚者可用附子、干姜、肉桂等温阳散寒药物;阴虚火旺者,常用养阴泻火的中药有生地、麦冬、玄参等。
2.针灸:这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整气血、疏通经络,从而消除疲劳。比如,针灸足三里、关元和气海等穴位,既能滋补气血,又能减轻疲倦。
3.艾灸:此中医干预方式,具有温阳散寒、健脾和胃的功效。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上方4寸处,为胃募穴;脾俞位于人的后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是脾的背俞穴,刺激这几个腧穴可以加强脾胃的机能,促进气血的生长。
4.穴位推拿:对足三里、气海、关元等穴位进行推拿按摩。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要穴,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每日按摩10~15分钟,能起到补中益气的作用;气海和关元位于小腹,是人体的元气之海,经常按摩这两个地方,可以起到补肾的作用。
膳食调理
1.三餐要有规律,不要暴饮暴食,也不要节食。
2.避免吃生冷、难消化、油腻的食品;尽量不要吃油炸、辛辣刺激等的食物,也不要摄入过多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
3.膳食调理可以选择具有健脾益气的食材,如小米、红薯、黄鱼、胡萝卜以及羊肉等,能够在健脾益气的同时,起到滋阴补肾的效果。
情志调节
1.应培养乐观开朗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和焦虑,保持心境平和。
2.若出现负面情绪,可以休息一下,或者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调整生活与饮食方式,通过听舒缓的音乐、适当运动等,缓解身体的疲惫,减轻心理压力。
运动调理
1.运动量:运动时,要注意控制运动量,并长期坚持。建议以低强度、多次数的运动为主,降低单次锻炼的总负荷,合理安排运动时长,循序渐进。比如每天慢跑30分钟,或者快步走30分钟,直到身体微微出汗为止。不要用力过猛,也不要进行高强度的活动,避免长时间憋气的运动。
2.锻炼的时机:最好的时段是在白天,尤其是早晨,阳气上升之时。通常是在早上6点到10点,每次运动时间为15~60分钟。
3.自我保健办法:选择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等养生运动,一次1~2遍,坚持锻炼能起到固肾、强筋骨的作用,使身体慢慢变好。可以选择一些比较好的运动方式,比如慢跑、健步走等。
中医“治未病”应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结合辨证施治,针对人体疲劳、失眠、脾胃虚弱等亚健康现象,贯彻“治未病”的理念,使人体达到机体的平衡状态,以远离病痛。当然,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把中药调理与生活结合起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与饮食习惯,赶走“疲劳”感。
(作者:陈劲智 泉州市中医院 副主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