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人类血型是怎么被发现的

谢晓兰 厦门市中心血站 主管检验技师

在现代医学变成常识以前,输血是一项既危险又充满未知的操作,有些患者输血后迅速康复,而另一些人却急剧恶化甚至死亡——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如此巨大的差异?这一难题长期困扰医学界,直至20世纪初“血型”这一关键概念被发现,人类血液中隐藏的奥秘才得以揭示。本文将带您回顾血型的发现历程,解读其科学原理,并探讨其在医学与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血型的发现:从迷信走向科学

古代的人们对于血液充满神秘想象,视其为生命之源,甚至有宗教、占卜的意义,最早的输血尝试出现在17世纪的欧洲,当时医生尝试将动物血液(如羊血)输入人体,不但没有治好病,还引起强烈的反应,甚至死亡。到19世纪末期,输血技术有所发展,但仍然经常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科学家开始怀疑血液自身存在“差异”。

这个谜团直到1900年才被奥地利科学家卡尔·兰德施泰纳破解。他通过将22名同事的血清和红细胞进行交叉混合实验,发现不同人的血液混合后,有的会发生凝集反应,有的则相安无事。据此,他将血液分为A型、B型和C型(后改称O型)三种类型。1902年,他的学生德卡斯特洛和斯特利又发现了第四种血型—AB型。ABO血型系统的建立,首次实现了人类血液的科学分类,为安全输血奠定了坚实基础。兰德施泰纳因这一重大发现获得193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40年,Rh因子(即“Rh阳性”和“Rh阴性”)的发现,进一步解释了母婴血型不合等问题。

血型的科学机制:抗原、抗体与免疫反应

血型的本质是红细胞上携带的特定“抗原”,即一类糖类或者蛋白质。例如,A型血携带A抗原,B型血携带B抗原,AB型血同时带有A和B抗原,O型血则两者皆无。人体免疫系统能够识别自身抗原,一旦外来血液中的“非我”抗原进入,便会激活抗体发起攻击,导致凝集、溶血等严重后果。

ABO系统中,抗体反应很重要,比如O型血的人有抗A和抗B抗体,所以只能接受O型血;AB型血者无上述抗体,可接受任何ABO血型,故被称为“万能受血者”。Rh系统中Rh抗原也就是D抗原也会引起免疫排斥,Rh阴性的人如果怀上了Rh阳性胎儿,有可能在分娩或者再次怀孕的时候产生免疫反应,造成新生儿溶血。

血型的医学应用与社会意义

血型的发现不仅革新了输血医学,更深刻影响了产科、法医学等多个领域。临床上,准确的血型匹配对手术、创伤救治、分娩安全等场景来说至关重要。现代医院创建起完善的血型检测和血库系统,确保每次输血均在免疫相容的前提下进行。

在产科领域,针对Rh阴性母亲,医学界已普遍采用抗D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注射,有效预防胎儿溶血病。血型还曾广泛应用于法医亲子鉴定、个体识别乃至刑事案件侦查。尽管DNA技术如今更为精准,血型仍作为快速初筛手段发挥价值。

从全球角度看,不同人群的血型分布差异显示了人类迁移与进化历程,例如,O型血在南美原住民中比例极高,B型血在中亚和南亚更为常见,这些分布同某些传染病抵抗能力有关联:O型血者对疟疾抗性较强,而A型血者可能对部分病毒更易感。

血型的发现揭示了人类免疫系统的个体差异,彻底改变了医学实践逻辑。输血从高风险操作转变为常规救治手段。从抗原和抗体的精确识别到血型和遗传、疾病以及人类演化的紧密联系,血型的研究远未止步。随着精准医学发展,我们有望进一步解读血液中蕴藏的生命密码,推动医学向更安全、更个性化的方向迈进。

(作者:谢晓兰 厦门市中心血站 主管检验技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