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邓剑云
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养成了两个习惯,一个是戴口罩,一个是洗手。洗手,人们不仅用水、肥皂,酒精型洗手液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大家青睐。
酒精能消毒,众所周知,但如何合理运用酒精,在消毒的同时不伤身,以下知识学起来。
不同浓度的酒精
有不同用法
浓度75%的酒精消毒效果最好,常用于皮肤和医疗器械的消毒。因为浓度75%的酒精与细菌的渗透压相近,会让病原体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不可逆的变性、凝固,导致结构蛋白和功能蛋白丧失活性,从而令病原微生物遭受严重破坏。太高浓度的酒精不利于渗透到微生物内部,无法有效发挥酒精的消毒能力。
浓度40%~50%的酒精可用于预防褥疮。长期卧床的患者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容易发生褥疮,褥疮一旦形成,很难愈合。翻身擦洗时利用酒精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预防褥疮发生。
浓度20%~50%的酒精常用于物理退热,有蒸发散热、促进血管扩张的作用。
五类人不适合频繁使用酒精型洗手液
本报健康大使、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黄宁提醒,需要注意的是,酒精具有一定的刺激性,不可用于黏膜和大创面的消毒。此外,五类人群不合适频繁使用酒精或酒精型洗手液。
①对酒精过敏者。
②手部皮肤敏感或合并皮肤疾病的患者。
③婴幼儿。婴幼儿皮肤娇嫩,酒精型洗手液较刺激,容易诱发皮肤敏感、干燥、干裂等问题。
④手部有伤口、破皮、倒刺的人群。免洗酒精会对伤口造成反复刺激,不利于伤口愈合。
⑤双手沾满油渍、污渍的人群。酒精型洗手液的主要功效是杀菌,而不是去污,去污的首选应是肥皂或水洗洗手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