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帅
让孩子有正常的兴趣
寒假期间,受疫情防控影响,孩子们到户外活动的时间变短,网络的使用时间越来越长,如在网上学习、聊天、看视频、玩游戏、听音乐、看小说等。
网络过度使用问题(俗称网瘾)也就逐渐显现出来。
例如有的孩子晚上不能按时入睡,继而影响正常的学习活动,甚至厌学等。孩子沉迷网络,家长应该怎么办?
家长除了关注学习,更要关爱儿童青少年心理需求,让孩子有正常的兴趣。
“现在很多孩子,没有任何兴趣。平时除了学习,甚至没有基本活动时间。现在由于网络的普遍应用,有时候孩子不得不使用到手机、电脑,这种现象在疫情期间尤为明显,要事先做好手机使用的约定与管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州儿童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黄红生说,如果发现孩子已经有了过度使用、沉迷的迹象,尽早干预。
黄红生提醒,儿童青少年由于心理发展尚不成熟,自身控制游戏行为的能力较弱。切记不要把手机等作为奖品奖励给孩子,临床中,因为孩子表现好,奖励孩子手机,最后沉迷的例子不少见。
作为家长要先找自身原因,改善家庭关系与亲子沟通能力,抽出时间与孩子互动,引导孩子“玩”,让孩子用正常的兴趣替代网络,而不是粗暴生硬地不让玩。
沉迷网络的常见原因
2019年5月25日,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将“游戏障碍”作为新增疾病,网络成瘾有了其官方的名称。
黄红生说,在临床中发现,孩子沉迷网络,常见于学习压力、环境适应、人际关系等困扰,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孤独感,网络的链接吸引着儿童青少年在网络中逃避现实,以减少不良的情绪,进一步导致其在现实中的孤独感不断被放大,形成恶性循环。
青春期青少年,有很强的逆反心理,有回避大人监视的意识,越是管控型家长的家庭越明显,网络是最好的躲避环境。部分孩子对新鲜事物又充满了好奇,不受限制的网络,可以满足其对异性的幻想与渴望。
家长要从自身找原因
孩子沉迷网络,家长没有以身作则,在孩子学习的时候,家长玩游戏、刷视频,觉得只要自己不出声就不会影响孩子学习。还有的家长认为,使用电子产品可以提高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鼓励孩子在业余时间进行网上娱乐活动。
跟孩子沟通不到位 家长和孩子沟通不够充分,只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成绩,对于孩子在想什么一概不了解。所以在孩子感觉有压力的时候,甚至是出现了情绪问题,家长仍不能及时觉察。有的孩子提出自己的情绪可能出现问题了,家长依然认为孩子没有那么严重,只是关注到孩子晚上睡得比较晚,不能完成作业,白天没有精神。
有的父母长期与子女疏于沟通,对于孩子玩手机不闻不问,直至孩子出现不写作业、不学习的时候,才采取简单、粗暴、强制性的管理——没收手机,导致和孩子的冲突不断升级。在孩子以自伤相威胁的时候,则因为害怕孩子出事,不再管理。
个人信息管理不妥当 目前部分网络游戏平台限定未成年儿童的游戏时间不超过两个小时,但是由于家长对于自己的身份证件、信息管理不到位,导致孩子使用父母的身份证号或者微信号登录游戏,借此来摆脱游戏平台对于未成年儿童游戏时间的限定。
对于网络成瘾的判断,作为家长要谨慎
经常有家长一到门诊就劈头盖脸地说“我孩子沉迷网络,有网瘾”,黄红生非常不赞成这种做法。她认为,直接给孩子“贴标签”,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甚至可能产生更严重的逆反心理。同时临床上大部分沉迷于网络的孩子,经过临床访谈会发现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家庭关系与亲子沟通不良,或者人际关系(在校园多是同学/师生关系,以及校园霸凌)及学业问题。
目前还没有针对网瘾(游戏障碍)的特效干预手段。而从娱乐性的游戏行为发展成为网瘾是有一定过程。因而避免网瘾,强调预防为主。
如果孩子是因为学业或者人际关系的问题逃避于网络,则给与学业或人际方面的帮助,同时也需要学校方面的支持,尤其是霸凌问题等。
一旦发现孩子已经有情绪调控、认知偏差、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尽早求助于专业心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