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鸿鹏 通讯员 陈志波 郭惠山 彭沛演
前不久,在刚刚结束的全省公立医院公众满意度测评中,泉州再度以91.57分的成绩摘得桂冠。
“连续四年蝉联全省公立医院总体满意度榜首”,“全市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性收入占比达到33.08%,药占比降到26.42%”……
这是“十三五”时期,泉州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提交的一份骄人成绩。
平均住院日缩短至7.61天
2018年,泉州市第一医院被确定为我省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试点医院。通过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药占比(病人看病的过程中,买药的花费占总花费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负担,缓解床位紧张。
临床路径管理 群众按病种收付费报销比例提高11个百分点。医院已有551个病种实施临床路径,临床路径管理患者占出院总人数的比例达到65.01%。
缩短平均住院日 医院将平均住院日列入院科两级考核指标,提质扩量,开展日间手术,实行临床路径管理的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下降0.4天,住院次均费用下降605元,药占比下降3%。
加强药事管理 落实落成处方点评监控制度,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节省支出1.16亿元。
“引导公立医院发挥公益性,强化社会效益。”泉州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指出,眼下,泉州市共有24家医院(含民营医院)纳入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试点,现代医院管理制度100%覆盖26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
2020年,泉州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降到26.42%,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仅7.61天。
卫生专技人员新增11537人
许兴杰是泉州德化县医院血管外科的一名副主任医师,早在三年前,他辞去了某市级三甲医院工作,回到家乡德化。
为留住人才,德化县总医院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等绩效考核政策。“像许兴杰这样的人才,在基层医院拿到的工资会比三甲医院同级别医务人员高。”德化县总医院党支部书记许瑜贤说。
五年来,泉州不断完善卫生专技人才机制、政策与措施,实施“金字塔”人才工程,新增卫生专技人员11537人。截至2020年,累计入选泉州市人才“港湾计划”高层次人才2140人。
加强临床专科建设
“不用舟车劳顿到上海,家门口就能看名医,真的太高兴了。”前不久,家住晋江的张老伯兴奋地说。老人能免去截肢的痛苦,保住双腿走路,都得益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张长青教授的帮助。
2020年10月,福建省人民政府与上海六院开展院地合作,双方已签订共建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协议,上海六院每周派遣骨科专家前来开展诊疗工作,让更多晋江乃至泉州地区的骨病患者获益。
晋江市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郑勇强发现:原先一些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都会往省外跑,现在大家都想留下来;上海六院的专家在晋江开展骨科复杂特色手术,晋江病人外转比例明显下降。
“十三五”期间,泉州市鼓励市属公立医院借枝高攀,全市30个临床科室与北、上、广等地“国家队”一流临床重点学科合作。现已获得3个国家级重点专科、24个省级重点专科、8个省级“创双高”临床重点专科、41个市级重点专科。
得益于此,至2020年底,全市三级公立医院出院患者手术占比和出院患者四级手术占比分别为30.65%、15.38%,同比提升4.67、2.94个百分点。
促进医院和人才“双下沉”
22岁的杜女士因长达十年尿失禁,且伴左腰部疼痛2年,被家人送到洛江区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很快,在泉州市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专家的指导下,医生顺利完成了“腹腔镜下左侧输尿管膀胱再植术”。
泉州市洛江区医院作为泉州市第一医院医疗集团紧密型成员单位,在上级医院组建专科联盟,促进市级医疗资源下沉帮扶,医院医疗技术显著提升,许多手术实现零突破。
2019年8月,泉州市入选全国118个城市医联体建设试点城市之一。对此,泉州以泉州市第一医院为核心,组建泉州市第一医院医疗集团,达到同质管理、资源共享、能力提升的效果。
在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方面,石狮市组建石狮市总医院,永春县组建永春县总医院。2020年7月,泉州市新增晋江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泉港区等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年底前实现覆盖所有县域。
此外,当地还探索多元化医联体建设。安溪县投入1亿多元在全国率先创建“云总院”,整合全县39家医院资源,初步形成县域医疗卫生机构融合发展新模式。
2020年,泉州市、县两级医院开展新技术16356例;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收治由下级医疗机构转诊住院31271人,向下转诊住院20298人,分别占总住院量的4.89%、3.18%。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