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厦大附属中山医院

“卡通”走入手术室 安抚患儿有心意

□本报记者 廖小勇 通讯员 张舒姗

葫芦娃气球

“医生叔叔,我的葫芦娃气球呢?你还能再给我讲讲老爷爷被抓以后的故事么?”5岁的女孩小丹(化名)手术醒来第一件事就问。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手术麻醉科林全阳主任医师赶紧把画着“葫芦兄弟”的“手套气球”交给她。

近日,小丹因为扁桃体增生导致呼吸困难和吞咽不便,于是一家人就带着她到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做手术。进入陌生环境,小丹不愿意进手术室,哭闹不停。

“小朋友,喜欢气球上面的葫芦娃么?”就在一筹莫展之际,林全阳主任医师拿着画有“葫芦兄弟”的“手套气球”送给小丹。

“哇哦,这个是五娃,会喷火的那个。”小丹看到气球瞬间就兴奋起来了。

趁她分散注意力,医生赶紧为她实施了麻醉,小丹很快进入了“梦乡”。待术后醒来,小丹不仅看到医生陪在身边,还有熟悉的“葫芦兄弟”躺在床上。

这是近日发生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手术室的一个场景。

暖心举措“出圈”

正值中国麻醉周,该院手术麻醉科党支部这件暖心举措“出圈”了!他们选购了一批无菌手套,制作成气球,既方便、卫生,又安全,也成为哄孩子的“最佳神器”。心灵手巧的叔叔阿姨们还亲手画上了简单的脸谱或是小朋友喜欢的卡通,送给焦虑不安的手术小患儿。

该院手术麻醉科党支部书记、科主任马保新教授表示,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由传统单纯的生理医学模式快速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围术期迫切需要麻醉医师对患者实施必要的人文关怀,特别是儿童,过多的哭闹增加难度。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手术麻醉科医护人员想了许多办法,譬如:术前一日,麻醉医生会到病房访视患者,和小孩子一起玩耍,消除陌生感,取得信任。他们穿着绿色手术衣,戴着可爱的小花帽,像幼儿园老师一样和小朋友们沟通,做小朋友们的“大朋友”。

“小朋友苏醒后,能抱的抱一抱,拍一拍,安慰一下,让他们尽早回到爸爸妈妈的身边。”戴着米老鼠手术帽的林全阳主任乐呵呵地介绍道。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