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鸿鹏 见习记者 苏维德 通讯员 黄丽纹
孤独症孩子
泉州3岁男孩小远(化名)喜欢看新闻联播,每天准点收看,还能完整模仿新闻主播说出新闻内容。家人万万没想到,小远竟患有孤独症,直到长时间外出的爸爸回来,小远连爸爸也不叫了,赶忙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才发现问题。
近年来,孤独症孩子的发现率越来越高,据美国2018年在CDC发布的调查显示,每59个孩子中,就有一个是隐藏的孤独症患儿。
泉州市儿童医院神经康复科苏静副主任医师介绍:初次见面,很难把小远和孤独症联系在一起,但医生们观察到小远把棒棒糖递到妈妈手里,嘴巴里念叨着“撕开、撕开”,偶尔把手伸向妈妈说“抱抱”,但却没看妈妈一眼,没有目光的交流,别人叫他名字根本不搭理,更别说目光的对视了。手上喜欢捏着一片小纸片,嘴里碎碎念,似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新闻联播情有独钟,片头音乐一响起,他就冲了过来。其实喜欢看新闻联播正是小远刻板行为的一种表现。
患儿不一定“默默无闻”
“很多孤独症患儿猛一看和正常孩子没有什么两样,很容易被家长忽视。”苏静说。
她介绍,小远大段大段地念出新闻内容,其实是“鹦鹉学舌”——无意义的自我言语。当《新闻联播》片头音乐响起时,他马上停下手中的玩具冲了过来,开始了他的“新闻主播”,他虽然“会说话”,但他的“说话”并不是用来沟通的。
预警表现
通常将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的典型表现总结为“五不”,即不看、不应、不指、不说、不当。但并不是所有的孤独症患儿都完全具备这些表现,只要占一半以上,就要警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