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帅
在连江县,64岁的刘阿姨,一直以来身体硬朗,做事麻利。然而在一年前,刘阿姨莫名出现记忆力下降,做事情丢三落四,常常独自呆坐家中,有时稀里糊涂,有时却正常如初。
让人瞠目结舌的变化
日子久了,刘阿姨的变化让人瞠目结舌:除了糊涂,还逐渐出现反应迟钝、动作缓慢、起床迈步转身感到费力,肢体不由自主地抖动;晚上睡觉时手舞足蹈、大喊大叫,经常打伤睡在身边的老伴,严重时还从床上跌落。
一年时间,刘阿姨先后就诊于多家诊所和医院,诊断五花八门:痴呆、帕金森病、焦虑抑郁……刘阿姨先是服用中药治疗没有效果,随后改用西药治疗,病情也没有明显好转,反而逐渐加重。
3个月前,刘阿姨常称房间里挤满了人、天花板上有各种小鸟在飞,有时甚至还看见老伴和一女子相拥而睡,出门后找不到回家的路,不能言语,无法自主进食……
全家乱成一锅粥,难道是中邪了?
认知检测+脑部检查
几经辗转,刘阿姨的家人找到了本报健康大使、福建省级机关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林细康。
林细康主任接诊后,经过检查发现,刘阿姨生命征正常,但表情淡漠,心神不定,呈弯腰驼背姿势,面部表情少,吐词含糊,四肢僵硬、肌张力呈齿轮样增高,双上肢静止性震颤、双手轮替动作笨拙。
在认知功能量表检测中,林细康主任发现刘阿姨的记忆力、计算力及定向力均明显减退,结合脑部核磁共振、脑电图等检查,刘阿姨的症状并非中了邪,而是路易体痴呆。
通过半个月的对症治疗,刘阿姨的症状逐渐好转,凭空视物等幻觉消失、精神状态好转,肢体不自主抖动明显减轻,步态及行动亦较前好转。
什么是路易体痴呆?
根据病因不同,痴呆分为老年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路易体痴呆、血管性痴呆和额颞叶痴呆等。
林细康主任说,刘阿姨所患的这种痴呆常见于中年晚期及老年期的进展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痴呆性疾病。由于大众对其认识很少,受关注的程度很低。
路易体痴呆有三大特征性症状:
1.波动性认知功能障碍:在疾病早期,患者时而出现痴呆、时而完全正常。
2.反复出现的视幻觉:如房间内挤满了人或动物,看到人脸出现于椅垫上或者在墙壁上看到一些图案等,同时伴随害怕、恐惧或者是淡漠等不同的情感反应。
3.帕金森样运动障碍:可出现肢体僵硬和运动迟缓及面具脸、躯体俯屈、静止性震颤等帕金森病样的症状。
由于路易体痴呆在临床和病理表现上与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非常容易被误诊和漏诊。
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方法,病人预后差,最终多死于营养不良、肺部感染、摔伤等并发症,病程大约5~10年。
■提醒
如何尽早判断家人有没有痴呆?
1.记忆力减退:这是痴呆早期最常见的症状,患者对刚刚发生的事不能记忆,刚刚做过的事或说过的话不记得,炒菜经常忘记放盐或重复放盐,做完饭忘记关煤气或忘记炉子上煮着东西导致烧煳。
2.不能完成熟悉的任务:以往很容易完成的事情现在感到困难,如忘记自己最拿手的菜的烧制步骤或者做得不如以前好吃了。
3.对时间、地点或人物关系逐渐混淆。
4.判断力下降。
5.常把东西放错地方:把熨斗放进洗衣机里、将暖壶放在大衣柜里。
6.性格改变:变得多疑。比如之前乐于助人,现在变得吝啬、刻薄。
7.情绪和行为变化无常:在短短的几分钟内从平静状态变为泪流满面;或拍案而起、怒发冲冠等。
林细康主任提醒,若发现家人出现上述症状或其他不同寻常的表现时,应尽快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如家族中直系亲属有痴呆症或“老糊涂”的,更应特别注意。除认知功能评估外,相关的血液检查、神经电生理、头颅磁共振扫描等都有助于痴呆的判断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