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林颖
身高176cm,相貌英俊,今年17岁的小吴是不少人眼中的帅小伙。可小吴从一出生,眼睛就没有虹膜,这就意味着他的视力极差,远处的世界近乎一片模糊。
因为上学时坐在第一排的他看不清黑板的字,父母只能将他送到福州市盲校学习。前几年,小吴和一群盲人同学喜欢上了踢足球,就组了一支业余球队,每天放学后“盲踢”一种特制的发声足球。
让小吴没有想到的是,前不久,因为一个“洞”,他差点和心爱的足球失之交臂。
一个“潜伏”了十多年的先心病
上个月,省医师协会心外科医师分会会长、省立医院心外二科主任翁国星带着医院多个学科专家专程来到福州市盲校,为这群平日不方便上医院体检的盲人孩子开展公益体检和健康指导。
体检时,小吴略微高亢的心跳声引起了听诊医生的怀疑,于是他进一步做了心脏彩超。这一查,小吴被查出患有房间隔缺损这种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破了个长度达1.6厘米的洞,而且出现了轻度的肺动脉高压。
在先心病中,房间隔缺损是最常见的一种。通常有些3~5mm长度的房间隔缺损随着年龄增长会慢慢闭合,但有些则不会。如果孩子3岁后还没有闭合,就要通过手术封堵洞口。否则随着年龄增长,患者会出现活动力下降、心脏肥厚、肺动脉高压、气喘等症状。
“按理说,像小吴这种情况本应在学龄前就要手术治疗,可是他耐受力比较强,日常没有表现出运动后的不适,加上听诊时心脏杂音极小,所以这个病就一直‘潜伏’到了今天。”翁国星说。
小吴和家人听取了翁国星的建议,决定及时把洞堵上。
手术中他还能清醒地与医生交流
翁国星决定采用微创手术,为小吴封堵心房的洞。
手术当天,翁国星在小吴大腿根部的股静脉上穿刺了一个小针眼,通过心脏彩超引导,精确地将导引钢丝和补洞用的“封堵器”送到房间隔缺损处,堵住了洞眼,整个手术一气呵成,不过十几分钟。
别看是个心脏手术,小吴也只是用了点局麻。手术过程中,他可以完全清醒地和医生们对话。术后,他在床上休息几小时后,便下地正常活动、进食了。
术后三天,小吴的心脏结构、功能和肺动脉压都恢复正常,顺利出院。医生告诉他,只需休养三个月,他又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继续他热爱的足球运动了。
心脏病患者
获公益基金救助
翁国星还帮忙申请了白求恩公益基金会的心脏外科专项经费资助,这样小吴的手术费用有望全额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