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林颖 通讯员 吴阿玲
明明周围没人播放音乐,可耳朵里从早到晚都自动循环着音乐声,最近,这种奇怪的感觉让85岁的陈奶奶茶饭不思、心情烦躁。这神秘的音乐声究竟缘起何处?
或与听力下降有关
据陈奶奶描述,自己耳朵里经常“播放”的是各种交响乐,音调时高时低,节奏时快时慢。而且还有个规律,如果晚上睡不好,次日白天耳朵听到的音乐音量比较大,相反,睡得好,音乐声就变小了。
为了弄清原因,陈奶奶来到福建省级机关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医生安排陈奶奶进行了神经影像学、神经电生理、前庭功能评估等检查。神经内科季晓林主任医师、严金柱主任医师、耳鼻喉科蔡艳绯副主任医师、精神心理科莫夸耀副主任医师也多次对陈奶奶进行诊疗,考虑陈奶奶除了存在双耳老年性聋、感音神经性聋、焦虑抑郁状态外,还存在一种非精神性幻听疾病——音乐耳综合征。
陈奶奶在通过口服抗焦虑抑郁、改善睡眠质量等药物治疗3周后,她的焦虑、抑郁情绪、睡眠质量及食欲均得到了改善,耳朵里的音乐声也明显变小。
出院后,医生建议陈奶奶佩戴合适的助听器,并鼓励她平日可以丰富周围声音环境,这样,她的耳朵就不会总被幻听过多占用了。
有些人群,此病多发
陈奶奶出现的这种幻听并不是个例,在老年人群及有听力损失、长期缺少听觉刺激、耳鸣,且焦虑或(和)抑郁的人群中比较多见。
之所以这样的幻听,可能是听觉系统和大脑因听力下降而产生的一种声音感知。此外,成人听力障碍患者在植入人工耳蜗后也可能出现此病。通常他们听到的音乐是简单旋律的片段,且多是患者经常听的或是年轻时听的音乐,如流行音乐、管弦乐或广播音乐等。
别给患者太多心理压力
音乐耳综合征的疾病在听力损害的人群中占据了10%~30%,但患者往往担心自己被视为“疯子”而隐瞒了这个小秘密。
所以,一旦发现家人出现了音乐综合征,严金柱建议家属应当给予他们充分的心理安慰,千万不要把他们当成精神病患者,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如果患者还伴随着焦虑、抑郁,就应当给予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此外,可以尽早选配合适的助听器来改善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