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坤
血压、眼睛、平衡感都出问题
我是一名刑警,这是我引以为傲的身份。如今,我又多了一个身份:淋巴瘤病人。准确地说,是康复中的淋巴瘤病人。
年初,我突然觉得头晕,像是头顶有风扇在转,血压飙到了110/160mmHg。吃了一个星期的降压药,没有效果。接下来,各种问题接踵而至:视物问题,没法准确判断物体之间的距离,放瓶水都可能掉到地上;平衡感也出问题了,走路常常是S形走位。
赶紧去医院拍个片,发现脑部有两个2.5cm×2.5cm、4.1cm×2.8cm的病灶。
在福建协和医院,确诊是淋巴瘤早期。医生决定,先把头顶的一个淋巴瘤拿掉,剩下的一个由于靠近小脑,位置特殊,予以化疗治疗。
开颅手术,想着别人要在我的脑部动刀子,觉得人生挺灰暗的。
术后第一反应:人没傻
手术定在正月初二。早上7点刚过,我就被推进了手术室。
术后,一从麻醉中恢复,我马上在脑中默念了老婆和女儿的名字,还有她们的身份证号,重点回忆了下入院前的几项工作。一桩桩一件件都记得清清楚楚,得出一个颇感欣慰的结论:还好,人没傻!
化疗8个月
化疗的过程总体顺利,右大臂置了PICC管,就像安了一个阀门,每21天把输液管接上,在医院里躺几天,和护士小姐姐吹吹牛,日子也过得挺快,不过也有小小的插曲。
在第一~二疗程期间,我的背上、腰上出现了密密麻麻的水泡,嘴巴也起了口腔溃疡。当下,我立即求助血液科淋巴瘤亚专科刘庭波主任,主任给出了应急方案,同时请皮肤科医生会诊,不到一周,疱疹就下去了。
自那以后,我就开始了精心的自我护理。
第六疗程时,我还出现了味觉减退。那是五六月,葡萄上市的季节,老婆和孩子嘬着葡萄津津有味,我却嫌葡萄没味道,像个“外星人”。
我翻出医院的护理手册,发现这是用药的后遗症,过一段时间就会恢复,这才安下心。
我知道,只有多吃才能摄取营养,只有营养跟上,才能提高免疫力,才能更好地与病魔斗争。半个月后,丈母娘给我做了最爱吃的猪蹄,我突然又尝到了久违的香味,一下就啃了3个。
加入志愿者队伍,鼓励更多病友
8月底,我正式结束了在协和医院血液科7个多月的治疗。国庆刚过完,我又回到了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11月中旬,我拿起了尘封已久的羽毛球拍正式复出羽坛。
住院期间,我看到很多病友总是躺在床上,没有精气神。疾病不仅侵蚀肉体,也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意志。所以,心态乐观真的很重要。康复的过程,我就想着:该破的案子还没破,还没带老婆女儿去最想去的重庆,还没看着女儿上大学,还没送她出嫁,必须健康地活着。这些“未完成”也给了我不竭的精神动力,让我信心满满、元气满满地对抗病魔。
严格来说,现在的我,还是个病人,因为肿瘤的生存率以五年为准。但我总觉得现在的自己和以前不一样了。就像村上春树说的:暴风雨结束后,你会不记得你是怎样活下来的,你甚至不确定暴风雨是否真的结束了。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当你穿过暴风雨,你早已不再是原来那个人了。
前段时间,我还加入了福建省海峡肿瘤防治科技交流协会肿瘤康复志愿者服务队。我不避讳别人在这篇文章里看到生病时期变胖的自己、掉发的自己,不那么挺拔的自己,我相信这是全国数十万淋巴瘤患者的真实写照。重要的是,我挺过来了,并希望能鼓励更多病友从疾病中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