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奥运选手们,在比赛场上飒爽英姿的样子,让很多年轻人想上雪道一试身手。
近日,微博上就有骨科医生曾发文说:今天9台手术,7台是滑雪滑的,4个前叉(前交叉韧带),1个髌骨脱位,1个踝关节,1个半月板。他感慨道:滑雪运动受伤的概率在10%~15%,雪道尽头是骨科。
随后,“雪道尽头是骨科”这一话题词也迅速冲上了热搜。不少网友都分享了自己的“悲惨经历”……对此,也有网友笑称:“别人是谷爱凌,你是骨爱折”。
为什么滑雪易出现运动损伤?
滑雪容易出现运动损伤,和“天时地利”都有关系。
天时:滑雪的季节主要在冬季,场地温度低;
地利:滑雪场地形比较复杂,场地湿滑;滑雪时速度一般都比较快,还容易出现相互碰撞,摔伤或碰伤后容易出现各种软组织损伤,甚至骨折。
同时,我国滑雪爱好者很多缺乏专业训练,以为滑雪就是一项很简单的运动,思想上对安全不够重视,对预防运动损伤相关知识储备不足,有些甚至在滑雪前没有做足准备活动,这些也是导致滑雪运动中发生损伤的重要原因。
当下,冬奥会热度不断,许多福建人表示:也想出发去滑雪。
那么,滑雪初学者,怎样才能尽情感受冰雪运动的魅力,又规避运动损伤呢?
1.充分热身
如果运动前没有做好热身,可能在运动中发生肌肉拉伤、痉挛和关节扭伤。
发生肌肉拉伤 应立即停止;出现瘀血肿痛等症状,用冰敷的方法让受伤部位迅速降温,减少伤处肿胀、疼痛及痉挛。
具体做法:将包裹毛巾的冰袋敷在患处,伤后24小时内,每隔2~3小时冰敷20~30分钟即可。
发生关节及韧带拉伤 发生扭伤,关节不能负重或活动明显受限,应立即呼叫救援人员,需到有救治能力的医院明确伤情,及时治疗。
2.皮肤伤害
在冰雪场地上比较常见,伤势一般较轻微,可以自己先行处理。
皮肤擦伤
若皮肤表皮剥脱、渗血,应及时止血,可用碘伏消毒;对于淤血和血肿,可先冰敷,3天后再进行热敷和按摩,可减缓疼痛。
皮肤割伤
在冰雪场应始终佩戴手套、穿长衣长裤,防护服也应选择防切割的材质。发生切割伤,若出血量较大,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眼部伤害
雪地能够反射近95%的太阳光。眼睛出现疼痛、怕光、流泪、视物不清等症状,不要用手揉,用纯净水或眼药水清洗,然后用柔软的医用棉纱覆盖,闭眼休息。
3.防止冻伤
察觉到局部皮肤发白,有针刺感或麻木感,应立即离开低温场地,更换被打湿的衣物鞋袜,进行局部复温:
●不要搓揉;
●不能马上烤火;
●脚上冻起泡,不要立即脱去袜子,等复温消肿后再更换;
●可用40℃的温水浸泡冻伤部位;
●穿上厚衣服保暖;
●5~10分钟后再靠近(不要紧贴)取暖的设备,让皮肤的温度缓慢回升。
4.学会摔跤
滑行时,一旦外力冲击或重量负荷超出身体承受,就易发生骨折,常见部位有腕、踝、膝盖、锁骨、肩、腰。
腕关节骨折 手腕是新手受伤频率最高的部位。跌倒时直接用手腕支撑,极易导致扭伤或骨折。在学习冰雪运动的初期就应佩戴护腕。
向前跌倒时,应用肘触地,让肘关节承受更大的力量;向后跌倒时,应双手前伸,肘关节向后伸,同时缩回手臂,卷曲身体并滚动,以此减小冲击力。
头颈部及脊柱损伤 这是最严重的一种运动损伤,在跌落、高速碰撞、向前扑倒等情况下容易发生。脊柱受损可能出现运动功能障碍,伤者感觉不到也不能活动自己的肢体。此时一定要呼叫专业救援,切忌自己挪动,救援不当造成的二次损伤可能比原始损伤更严重。
头盔可以保命,必须配戴;护背、护腰能保护脊柱和腰部,以防损伤重要部位。
(综合都市快报、澎湃新闻、生命日报、新浪微博、科普中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