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帅
头手无缘故地震颤
3年前,福州26岁、平日活泼开朗的女老师小周,无缘故地出现头部及双手震颤;
起初,只是轻微的手抖,仅在精神紧张、持笔、拿碗筷时出现,但在平静状态和休息时,症状消失;小周原以为是工作紧张引发,便不予以注意。
去年,情况愈发严重,双手抖得越来越严重,并出现头部抖动,而且越想控制越紧张、心慌,反而抖得更厉害。但奇怪的是,她偶尔小酒一喝,震颤症状就会减轻,酒劲过去,症状则依然如旧。
饱受疾病折磨的她,找到福建省级机关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林细康。
调查家族史,林细康主任发现,小周的父亲、哥哥和叔叔都患有类似的震颤病症,可惜都没有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最后诊断小周患的是特发性震颤。
特发性震颤,不是帕金森病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见有人拿杯子或取东西时不停手抖的现象,很多人都会误认为帕金森病,其实很多是特发性震颤。”林细康说,这是一种很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做精细动作如写字、持筷子、扣纽扣等时出现手、头及身体其他部位的不自主震颤,所以又称为意向性震颤。另外,这种震颤往往在肢体处于某种姿势特别是在没有依托的悬空位置时出现,所以也称姿势性震颤。
林细康指出,该病症的震颤是在疲劳、饥饿或环境温度过高过低及使用中枢兴奋剂 (如咖啡因)等时会加重,在环境安静、心情平和时症状减轻。大多病例在饮酒后症状暂时消失,次日加重,这是特发性震颤的典型特征。
当今社会,很多年轻人也会出现手抖,这其中有相当部分是特发性震颤。特发性震颤的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约60%病人有家族史,所以又称为家族性震颤。特发性震颤在年轻人或老年人均可发病,部分患者到年老后,会转化为帕金森病。
临床症状
(1)出现典型的手、头姿势性和(或)意向性不自主震颤,但无肢体僵硬、运动迟缓及其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2)起病隐袭,病情进展缓慢伴随终生;
(3)饮酒或服用心得安可使震颤减轻;
(4)有明确的家族遗传史,在青少年期发病;
(5)基因检查有助于确诊。
链接>>>
“特发性震颤如果症状较轻,一般不需要治疗。震颤明显,影响工作和生活的应该进行治疗,治疗方法目前主要有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林细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