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据世卫组织数据显示,到2050年,全世界耳聋患者将达25亿,累计耳聋患病率为25%。3月3日全国“爱耳日”刚过不久,让我们共同关爱听力健康,聆听精彩未来。

60%耳聋与基因有关

做好筛查,从源头预防听力残疾

本报记者 林颖

小东的父母家住南平顺昌,是一对聋哑人,令他们欣慰的是,小东出生后听力、言语倒是十分健全。

不过小东上小学后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对话也经常牛头不对马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上课反应迟钝,似乎总在走神。

因家庭贫困,小东一直没有好好就医,直到在一次义诊活动中,遇到了福建卫生报健康大使、福建省立医院耳鼻咽喉科陈婷主任。经初步检查,陈婷推测小东不爱说话的原因和他听力缺损有关。

在陈婷安排下,小东在省立医院耳鼻喉科免费做了详细的听力学诊断,吴丽华副主任医师还给他做了耳聋基因诊断,明确了他的听力损失为双耳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而导致他耳聋的原因就是最常见的耳聋基因——GJB2发生了致病突变。

接下来,小东将通过人工耳蜗的帮助重获听力。但因发现较晚,小东的日常言语表达和交流已经受到了影响,还需要较长时间的言语康复及训练。

中国人常见的三大耳聋基因

研究表明,约有60%的耳聋与体内携带的耳聋基因发生突变有关。耳聋基因有400多个,下面的三大耳聋基因是重点关注对象。

先天性致聋基因——GJB2基因 如果父母双方都携带有该基因突变,即使他们的听力都是正常的,也有25%的概率生出耳聋患儿。孕前做好夫妻双方的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可评估生育聋儿风险,做到早期预防。

一针致聋——12SrRNA基因突变 如果携带该基因的患者使用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新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等,就会很容易发生听力下降,通常也称为药物敏感性耳聋。若能一出生通过基因检测,提前知晓这个风险,避免注射氨基糖苷类药物,就可以躲开“一针致聋”的厄运。

一掌致聋——SLC26A4基因 别说被扇一耳光,拥有这个基因突变的孩子就是不小心跌倒撞击都会造成听力损失。

必要时需要借助耳聋基因筛查

遗传性耳聋现阶段虽无有效的药物治疗,但有了基因检测结果,可通过三级预防措施大大减轻“十聋九哑”,使更多的聋人得到更早的干预和康复。

最好的办法是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及耳聋基因筛查。筛查对象为:1.新生儿;2.有婚配生育要求的听力正常个体,及有耳聋家族史者;3.如果听力筛查发现听力异常,或者耳聋基因筛查结果未通过者,则需要进一步进行所有耳聋基因的诊断,以排除隐患。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