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心理咨询 一份“纯人工”的艺术活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苏萍

来访者送来干花表示感谢

随着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物质滥用、自伤自杀行为等等心理或精神疾病发生率明显上升。

所幸,老百姓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也逐步提升,越来越能够意识到有“问题”时,要向专业人员寻求帮助……

医院里,有这么一个特别的地方,不同于其他诊室与病房,这里的时间流动缓慢而温和,就像是“深夜食堂”的氛围,你有故事,我有耳朵。这,就是心理门诊。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的工作就是“了解评估,建立关系,制定计划,共同前进”。我清晰地知道自己的执业边界——不下诊断,不能开药,单纯只是谈话治疗……但这些往往不能被患者全然接受,在中老年群体中尤其明显。

陈阿姨(化名)是一个“来院如回家”的疑病焦虑障碍患者,每天都辗转于各大科室求诊。高度的焦虑和死亡恐惧控制着她、“强迫”着她:“我没办法啊,没听到医生对我说没事,我就不安心呐。”这是某一次陈阿姨因为被蚊子咬了一个包到皮肤科就诊后,顺便到心理门诊对我倾诉内心的苦楚。

在首次评估性访谈后,我建议陈阿姨接受系统的精神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谈话持续了四五十分钟,看上去陈阿姨也得到了一个满意的答案,这一次的工作算是顺利结束。但令我没想到的是,后来我的上级主管医生告诉我,陈阿姨在门诊收费处情绪激动,大吼大叫,嚷嚷着:“什么破医生,跟我说几句话就要收我一百块钱!退钱!”……那一刻,我内心生出了极大的感触和难过,原来这几十分钟的高度投入和专业输出,在普通百姓看来连一百块钱都不值得,只是因为她手上没有拿到任何实体的东西(例如药品)。

或许陈阿姨的情况只是一个个例,但也是一部分社会人群的缩影。他们不认为心理咨询是一份“手艺活”,只不过是聊聊天谈谈话,心理咨询的收费简直就是天价,根本不值得。殊不知,科班出身的心理咨询师,其教育成长成本极高,工作强度并不输于临床内科医生。在这个看似市场大需求的“蓝海期”,真正能够顶得住风浪,被看到被认可的心理咨询师少之又少,公众对这个行业的接纳和包容度还不够。

但我也始终记得在从业过程中,一些来访者的善意。“老师,真的很幸运能够认识你,你让我知道了问题的源头在哪,我也知道应该要怎么去做,这样的感觉让我很安心。来咨询也让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那么差劲的人……”

我想,心理学从业者一定是有着学科理想的一群人,默默耕耘,为了更好地帮助人们往健康、完善的方向发展,在一个人、一个家庭、一群人最无助、无力、无能时站在那里,与他们并肩作战。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合适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苏萍)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