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红眼病发病急 聚集场所须防范

本报综合龙岩疾控、漳州疾控

近日,龙岩疾控、漳州疾控、厦门疾控均发布了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的相关健康风险提示。

据龙岩疾控9月8日官方微信公众号消息:随着夏秋季节的转变,各级各类学校陆续开学,又进入接触性传染病的高发期,每年的8—10月是龙岩市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发病高峰期,8月份以来龙岩市已报告多例学生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例,且已有聚集性疫情发生。

本病传染性极强,发病率高,传播快,发病集中,易在学校、工厂、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的地方暴发流行。这些重点人群及场所要特别注意做好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控工作。

什么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又称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属于国家法定传染病中丙类传染病。该病主要是由肠道病毒70型或柯萨奇A组24型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表现眼结膜高度充血、眼睛疼痛、异物感、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该病发病急,通常感染病毒后一两天内就会发病,病程一般在7天至10天左右,预后良好。多发于夏秋季,所有人都可能感染,且康复后仍可以再次感染发病。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眼部分泌物及泪液均含有病毒,部分患者的咽部或粪便中也存在病毒。病人发病后两周仍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本病主要通过接触被患者眼部分泌物污染的手、手帕、面盆、毛巾、浴池或泳池水等方式传染。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临床症状主要有哪些?

1.病毒感染后,潜伏期短,起病急,自觉症状明显,可双眼先后或同时出现症状。

2.有剧烈的异物感、眼红、眼刺痛、畏光、流泪等刺激症状。

3.感染早期分泌物为水性、重症患者可带淡红色,继而为黏液性。

4.病毒感染后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

如何预防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预防关键是减少感染,可通过注意手、眼卫生,养成良好用眼习惯,做好眼部防护,避免用眼疲劳,积极治疗眼部疾病等措施进行有效预防。

◆不要与他人共用毛巾或个人卫生用品,用流动水洗脸和手。不接触患者用过的洗脸用具、手帕等。不使用餐厅提供的毛巾擦脸。不与他人共用眼部药物、眼部化妆品和其他可能接触眼部的药品或用品。不采用集体滴眼药的方式预防眼病。

◆在流行期,接触各类公共物品后要洗手,切忌揉眼、搓脸。去有规范消毒的游泳场所。选择密闭性较好的护目镜,游泳结束后,及时到浴室淋浴,并用流动、清洁的水冲洗眼睛和游泳用品。

◆如果感染了红眼病,及时就诊治疗,尽量居家治疗休息。在家中与其他家庭成员保持相对独立活动空间,不要与家人共用洗脸盆、毛巾、洗脸水等。在患病后7~10天内,避免前往公共场所活动,严禁到公共游泳池、公共澡堂、理发店等,以防传染给其他人。

(本报综合龙岩疾控、漳州疾控)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