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警惕血吸虫病

作者:吴晶晶 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 第四病区 护士

发热、头痛、乏力……看见这些常见的字眼,你是不是下意识地认为是感冒、发烧的症状?今天,为大家介绍一种与普通的感冒、发烧症状相似的疾病——血吸虫病。

什么是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是一种由血吸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这些寄生虫通过感染了其幼虫的淡水传播,如受感染的河流或湖泊。一旦人体接触到感染源,例如饮用被污染的水或食用感染了幼虫的生食水产品,寄生虫会进入人体并定植于肝脏内的血管系统中。在肝脏内,血吸虫的成虫会引起肝脏组织的炎症和损害,导致肝细胞损伤和纤维化。长期受感染的人可能会发展成肝硬化,表现为腹水、脾大、黄疸等症状。此外,寄生虫也可能进入胆管系统,引发胆管炎和胆囊炎。

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

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在不同阶段呈现出明显差异,我国将血吸虫病分为以下4型:

急性血吸虫病: 发生于夏秋季,以7~9月份为常见。常有明确的疫水接触史,在尾蚴侵入部位出现红色皮疹。症状可能包括:

全身症状:畏寒、发热、咳嗽等全身性不适。

皮肤反应:皮炎、荨麻疹、出血性紫癜等皮肤症状。

消化系统:腹痛、腹泻、大便带血等消化系统症状。

肝脾肿大:肝脏和脾脏可能因为炎症反应而肿大。

急性血吸虫病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经杀虫治疗后常迅速痊愈。

慢性血吸虫病:急性血吸虫病感染未及时治疗,病程超过半年以上,则发展为慢性血吸虫病。分为:

无症状型:轻度感染者大多无症状,仅粪便检查中发现虫卵,或体检发现肝肿大,B超检查可呈网格样改变。

有症状型:主要表现为血吸虫性肉芽肿肝病和结肠炎。

消化系统:慢性腹泻、粪便带血、贫血、消瘦等症状。

肝脾肿大:持续的感染可能导致肝脾肿大。

晚期血吸虫病:如果未经及时或有效治疗,或者多次重复感染,患者发展成肝硬化,出现门静脉高压、脾大等并发症,分为以下4型:

巨脾型:最常见,脾脏进行性增大,伴脾功能亢进,肝脏逐渐缩小,可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和腹水;

腹水型:有腹胀、下肢水肿等表现,多因上消化道出血、肝衰竭、肝性脑病或感染等死亡;

结肠肉芽肿型:反复腹痛、腹泻、便秘,可出现腹胀、肠梗阻,易癌变;

侏儒型:极少见。幼年感染后腺垂体和性腺功能发育不全所致身材矮小、第二性征发育不良,但智力多正常。

异位血吸虫病:

门静脉系统以外的器官受累,常见的有肺型血吸虫病、脑型血吸虫病,也有胃、胆囊、肾等发生血吸虫感染的情况,临床上较为罕见。

血吸虫性肝病在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有着明显的特点,早期的症状可能相对轻微,但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导致严重的器官并发症,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构成威胁。因此,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对于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血吸虫病的预防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很重要,比如勤洗手、避免赤脚行走、避免饮用未经消毒的生水等,可以降低接触寄生虫的风险;其次,血吸虫流行地区消灭钉螺是有效措施,积极配合当地防疫机构开展人畜检疫工作,减少疾病的传播;再者,通过合理规划居民食宿区域,防止粪便污染水源,保证生活用水安全,是预防血吸虫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风雨过后,即是彩虹。即使患上血吸虫性肝病也无需过度惊慌,早发现,早治疗,积极配合医生,和病痛轻松说再见。

(作者:吴晶晶 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 第四病区 护士)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