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2月4日是世界抗癌日。虽然癌症形成与发展的原因仍未完全清楚,但目前达成共识的是——内外因的综合影响是肯定无疑的。
癌症预防可以分为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一级预防也称病因预防,主要是为了鉴别、消除危险因素和病因,预防癌症的发生,降低患癌风险。
有数据显示,如果能够增强防癌意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能从源头上预防至少40%的癌症,也就是一级预防。
因此,福建省肿瘤医院胃肠肿瘤内科陈奕贵主任医师“出招”,学着预防起来:
特殊基因突变要警惕
在10%~15%的内因中,遗传基因占绝大部分原因,通过基因检测,如果发现有致癌基因突变,就能预测可能患哪一类癌症:比如BRCA基因突变,得乳腺癌、卵巢癌概率很高;APC基因突变,得大肠癌概率高;CDH1基因突变,得弥漫型胃癌概率高……
目前技术还无法人为改变这些基因,但可以考虑这样预防:
如果检测出CDH1/APC基因突变,定期胃肠镜检查,可以减少胃肠癌发生,甚至可以考虑预防性切除患者胃、大肠,避免高发的胃肠癌的发生;
如果检测出BRCA基因突变,定期做乳腺、卵巢检查,甚至可以考虑预防性切除患者乳腺、卵巢,预防高发的乳腺癌、卵巢癌的发生。
当然,预防性高危脏器切除是一种较为极端的预防方法。
23项主要的危险因素要警惕
在可能引发癌症的外因中85%~90%与这23项主要危险因素相关,要特别注意:
4项行为因素:吸烟、二手烟、过度饮酒和体力活动不足;
7项不健康饮食:水果少、蔬菜少、膳食纤维少、膳食钙摄入少,进食红肉、加工肉类以及腌制蔬菜;
2项代谢因素:肥胖、糖尿病;
2项环境因素:PM2.5和紫外线暴露;
8项感染因素:幽门螺旋杆菌、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乳头瘤病毒、EB病毒、华支睾吸虫、人类疱疹病毒8型。
因此,我们可以做到: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平衡膳食、适量运动、心情舒畅,提倡少盐多淡、少陈多鲜、少肉多素、少酒多茶、少炸多炖、少烫多温、少熏多炒等。
★癌症不会传染,但一些与癌症发生密切相关的细菌(如幽门螺杆菌)、病毒(如人乳头瘤病毒、肝炎病毒、EB病毒等)是会传染的。保持个人卫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推行使用公筷,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
★接种疫苗。接种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可预防宫颈癌等多种癌症。接种乙肝疫苗可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而乙肝正是肝癌发生的高危因素。建议尽早及时接种。
★保持乐观心态。好的心态是预防和抗击癌症的良药。保持情绪乐观有利于维持正常、合理的生活状态。
★保持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有氧运动并长期坚持,人体免疫细胞的数量可随运动的增大而上升。
此外,定期选择个体化防癌体检。目前的医疗检验技术手段可以在早期发现大部分的常见癌症,比如胸部低剂量螺旋CT可以筛查肺癌,超声结合钼靶可以筛查乳腺癌,胃肠镜可以筛查消化道癌等。选择个体化体检项目是提高癌症早诊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