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增加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女性生殖道三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的子宫内膜癌,近20年来,发病率呈持续上升和年轻化趋势。
福州长乐的卓女士(化名)就曾一度被子宫内膜癌判了“死刑”。幸运的是,她入组福建省肿瘤医院临床研究,用上了“特效药”,实现了肿瘤100%消退、完全缓解。
绝经五年突然又出血
一查已是癌症晚期
卓女士今年55岁,是一位家庭主妇。2022年,已经绝经的她突然又出现了阴道不规则出血的症状,起初她还不怎么在意,以为是“阴道炎症”。然而出血量越来越大,无奈下,只得就诊当地医院行诊断性刮宫术。术后病理提示低分化子宫内膜癌。
卓女士一家慌了神,赶紧到福建省肿瘤医院妇科肿瘤诊治中心就诊。
子宫内膜癌MDT团队制定了“术前化疗+手术+术后放化疗±免疫治疗”的治疗方案。
5月底,卓女士术后病理提示:子宫体去分化癌Ⅳ期,已侵犯深肌层,脉管内见癌栓,同时伴淋巴结转移。2022年8月,在术后两个月复查肺部CT时发现:双肺多发结节部分较前增大,考虑转移。这意味着,肺部转移病灶增大、肿瘤进展了。
入组最新临床研究
迎来转机
经过妇科肿瘤诊治中心专家团队的反复讨论和评估,8月下旬开始,卓女士踏上了一场全新的治疗旅程——入组福建省肿瘤医院最新的临床研究,开始了重组人源化抗PD-1单克隆抗体注射液F520和仑伐替尼的治疗方案(免疫治疗联合靶向治疗)。
令人惊喜的是,经过3个周期临床研究方案治疗后,复查影像提示肿瘤缩小40.2%。经过24个周期临床研究方案治疗后(2023.12.18),复查肺部CT提示肿瘤病灶100%消退,疗效评估:完全缓解(CR)。目前卓女士在“靶向+免疫治疗”维持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副反应。
卓女士迎来了新生。
临床试验绝不是去当“小白鼠”
“我们医院去年收治了近50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让人痛心的是,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显示,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不足15%。”福建省肿瘤医院副院长、妇科肿瘤诊治中心主任孙阳教授表示,“我们对于晚期、复发、转移或难治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多学科讨论,以便在最短时间内制定出最优、最全面的治疗方案。”
孙阳希望肿瘤患者,尤其是晚期患者放弃固有的“参与新药的临床试验,就是去当‘小白鼠’或‘试验品’的想法”。实际上,大多数参加药物临床试验的患者可能会从新药的使用中受益,就如卓女士一样。特别是对于那些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的疾病,临床试验往往代表了患者的唯一希望。
“当然,由于药物仍处于研究阶段,其疗效和安全性尚未完全确定,因此可能获益的程度也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在药物临床试验的整个过程中,研究医生、药品生产企业以及各级监管机构均实施严格的管理和监督,旨在保护参试者的利益不受侵害,并确保从临床试验中获得的数据真实、可靠。”孙阳教授表示。
目前,福建省肿瘤医院妇科肿瘤诊治中心在研的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就有51项,这些目前在抗肿瘤领域最新进展的科技发现与成果正为许多像卓女士这样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