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到来,各个医院的小儿眼科门诊迎来了一年中的就诊“热潮”。记者从东南眼科医院了解到,进入8月以来,小儿眼科日均门诊量已高达500人次。其中,除了老生常谈的儿童近视问题外,斜视治疗也成为众多家长关注的焦点。
“小眼镜”背后的“大秘密”:
斜视,不只是外貌的困扰
两年前,当时4岁的明明(化名)在幼儿园体检中意外发现了眼位异常,到医院检查后,诊断为斜视。
起初,家长因孩子外观上看似无恙且年龄尚幼,对医生建议的手术治疗方案持观望态度,暂时搁置了治疗。
然而,确诊斜视后,家人开始留意明明的行为习惯,发现他平时歪头看物的习惯愈发明显,特别是看电视入神时,右眼珠在专注时更是悄悄外偏,这才让家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今年暑假,考虑到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家人决定带明明来东南眼科医院接受斜视治疗。
接诊后,福建卫生报健康大使、东南眼科医院业务副院长、小儿眼科主任夏江胜副教授提醒:斜视,远不只是影响外貌那么简单。它更是孩子双眼视功能发育的“隐形杀手”,可能导致视力下降、立体视觉缺失乃至弱视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尤为关键的是,孩子6~8岁前是双眼视功能建立的黄金期,在8岁前治疗斜视,效果显著,超过12岁,效果则微乎其微。
大部分斜视需要手术治疗,暑期恢复时间长,孩子治疗斜视对学习生活影响小,有弱视的孩子,术后也有充足的时间配合接受弱视训练。
从“斜”眼看人到“正”视人生:
成人斜视矫正,迟来的救赎
3~7岁是斜视高发期,如不进行系统治疗,并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善,成年后还会对交友、就业等多方面产生影响。
斜视并非孩童专属,成人同样可能受其困扰。
19岁的晓斌(化名)便是其中之一。自幼斜视的他,因长期采取歪头看东西的代偿头位,导致头部轻微倾斜,成了大学校园里的“特别存在”。终于,在这个暑假,他鼓起勇气,走进东南眼科医院,希望通过手术“改斜归正”。
入院后,经过系统性检查后,夏江胜副教授通过手术为晓斌调整了眼部肌肉,术后第二天,他的斜视就得到了纠正,歪头现象也得以解决,找回“正视”世界的能力。
但由于治疗时机的延误,晓斌虽矫正了斜视,却遗憾地失去了建立正常立体视功能的机会,未来职业选择也因此受限。
专家呼吁>>>
早发现、早治疗,勿让斜视成为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斜视造成的伤害不可忽视,错过治疗时机,可能导致孩子无法建立正常的融像能力和立体视觉,长大后难以从事3D建模,显微医疗等精细目力的工作;也无法进行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这样需要精准距离感的运动项目;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驾车上高速公路,由于难以准确判断前后车距离,还会存在交通风险。
斜视患儿还可能形成斜视性弱视,日后即使戴上眼镜,视力也不能达到正常水平。此外,斜视影响外貌,会给儿童心理发育蒙上阴影,使之产生自卑、孤独等心理症状,直接影响其性格和心理的正常发育。
面对斜视带来的种种危害,夏江胜副教授呼吁,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眼部健康,一旦发现孩子出现眼位偏斜、歪头视物、眯眼等异常行为,应立即前往专业眼科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切勿因一时的疏忽,错失了治疗的最佳时机,让斜视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张帅 张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