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有痣,而有一种极其危险的恶性肿瘤,与痣长得非常接近,它就是“黑色素瘤”。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黑色素瘤,减少误诊、误治。10月15日,福建省肿瘤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黑色素瘤多学科诊疗组组长陈誉,病理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陈燕坪,皮肤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田伟做客《大医生开讲》直播间,分享黑色素瘤的防治知识。
截至目前,多平台在线观看与回看超43万人次。
无“痣”之人极为少见
莫要谈痣色变
近年来,随着黑色素瘤科普知识的传播,不少人谈痣色变。对此,陈誉提醒,不用过度担心,无“痣”之人极为少见。
黑色素细胞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痣,通常在幼儿早期首次出现,11~30岁皮损数目增加,21~30岁数目达到最多,71~90岁开始消退。普通人一生中可以有15~40个黑色素细胞痣。
绝大多数的痣都是良性的。而黑色素瘤看起来像痣,实际上却是高度恶性肿瘤。
在中国,黑色素瘤多发于肢端部位,如手掌、足底,还有一些在黏膜相对隐秘的部位,例如口腔、鼻腔、肛管直肠,还有生殖器黏膜等。
初筛是瘤还是痣,记住“ABCDE”法。
A.对称性(Asymmetry)。在肿物中央将其一分为二,良性痣两边对称;恶性黑色素瘤形状不规则、不对称。
B.边界(Boundary)。普通痣边缘光滑,与周围皮肤分界清晰;恶性黑色素瘤边缘多参差不齐,呈锯齿样改变,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不清。
C.颜色(color)。普通痣颜色多为棕黄色、棕褐色或黑色;恶性黑色素瘤常有多种颜色,若几个月内颜色突然加深、变黑、变蓝或变淡,就应高度怀疑。
D.直径(Diameter)。恶性黑色素瘤直径则大多超过6毫米。
E.变化趋势(Enlargement)。恶性黑色素瘤常在短期内增大,周围皮肤出现出血、溃疡、瘙痒,破溃之后很难愈合,有溃疡或结痂等表现,周围还会出现许多新的小肿物。
医生提醒,见痣不担心,动态观察最重要。针对形态不太好的痣或者自己担心的区域,可以每3个月用手机把痣或黑甲、黑斑拍下来,测量大小,标注日期,方便动态观察比对及专科医生随诊。当然,恶性黑色素瘤诊断金标准还是病理检验。
先天性痣良性多
但巨大黑色素痣要警惕
先天性的痣大多在出生时或新生儿期就存在,后天性的痣则在六个月大以后,一直到老年期都有可能会新长出来。在1%~2%的新生儿身上,都可以找到先天性黑色素痣。
临床上可以依黑色素痣的大小把它分成三种:
小型黑色素痣:小于两厘米,偏好分布在下半身、背部上半部分、肩膀、胸部与近端肢体。
中间型黑色素痣:大小介于2~20厘米间。
巨大黑色素痣:大小大于20厘米,分布以躯干后半部为主,也有人在头部或四肢,可能会覆盖身体的大片肌肤。通常是深色的,而且有些许毛发覆盖,在主体外也散布着卫星式的病灶。
绝大多数儿童身上发现的先天性痣均为良性,但要注意部分先天性痣,特别是部分先天性巨大黑色素痣会有恶变的倾向。据统计,先天性巨痣恶变的发生率为3.8%~18%,要注意观察。
活动组织
主办单位:福建卫生报、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支持单位:齐鲁制药有限公司 特别鸣谢:大福盛荟健康餐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