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第四位。在我国,宫颈癌是第二大女性特有恶性肿瘤。《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提出提高妇女宫颈癌人群筛查率,推进适龄妇女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接种等重要目标,2023年,全国二十大会议中提出《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计划(2023—2030年)》,旨在建立多部门联动的宫颈癌综合防控工作机制,加快推进我国宫颈癌消除进程,保护和促进广大妇女健康。
消除宫颈癌最好的方法就是从预防开始,从源头上阻断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做到早预防、 早诊断、早治疗,从而有效降低宫颈癌死亡率。
宫颈癌致病因素:几乎所有宫颈癌病理样本中均能找到HPV,从而印证了HPV是宫颈癌的主要原因,也使宫颈癌成为目前人类所有癌症病变中唯一病因明确的癌症。HPV的全称为人乳头状瘤病毒,成球形,是一种嗜上皮组织的双链环状DNA病毒,由病毒蛋白衣壳和核心单拷贝的病毒基因组DNA构成。它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凡是有性生活的女性,均有机会感染HPV。
HPV分为低危型和高危型,低危型易导致皮肤疣、肛门-生殖器疣和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高危型易导致子宫颈、阴道、外阴、肛门、阴茎、头颈等部位的癌前病变,病变可最终发展为浸润性癌,HPV传播途径为:性传播、母婴传播、皮肤黏膜接触传播。
我国导致宫颈癌变的常见型别为 HPV16、52、18、58型,所以在预防型疫苗的选择方面,我国女性应该尽可能选择包含这4类HPV分型的疫苗。
HPV感染的致病情况:①可以长期隐性感染,多数30岁前妇女在感染9~15个月后通过自身免疫清除病毒。②持续感染HPV高危型病毒是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病变至癌变的必要条件。③持续感染HPV高危型的妇女发生高级别上皮内病变的风险增加250倍。④30岁以上且高危型HPV阳性发展成高级别上皮内病变高于HPV阴性116倍。
宫颈癌是迄今所有恶性肿瘤中唯一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的,目前接种HPV疫苗是预防宫颈癌的主要方法。
疫苗类型:二价(16、18)、四价(6、11、16、18)、九价(6、11、16、18、31、33、45、52、58),接种对象:9~45周岁女性。
禁忌症:①对疫苗的活性成分或任何辅料成分有反应的人群或对疫苗任一成分过敏者不宜接种;既往在HPV疫苗接种后出现严重过敏反应者不宜接种。②有血小板减少症或其他肌肉注射禁忌症的凝血功能障碍者。③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④身体不适、发热、感冒或发生急性疾病时,或是疾病正在进展的人。
HPV疫苗接种不良反应:①局部症状:疼痛、硬结、瘙痒、红疹、肿胀、出血、血肿。②全身症状:发热、头痛、乏力、咳嗽、肌肉痛、恶心、腹泻、头晕、呕吐。
无论局部反应还是全身反应,大多数均可在短期内自行缓解或消失。
预防宫颈癌的首要措施便是接种HPV疫苗,但适龄女性在接种预防性疫苗后也不可放松警惕。定期筛查仍然是预防的关键。
宫颈癌筛查:①细胞学筛查(细胞学筛查包括巴氏涂片和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②病毒学HPV DNA检测(病毒学HPV DNA检测包括杂交捕获、多种荧光定量PCR和基因芯片)。③影像学筛查(影像学筛查主要是使用阴道镜观察宫颈鳞柱上皮交界处及移行带的病变部位)。
为远离宫颈癌,广大妇女同胞们应注意性卫生和经期卫生,避免过早性生活以及性生活混乱,饮食要做到营养均衡并戒烟戒酒,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保持心情愉悦,早期接种宫颈疫苗,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从而有效防止宫颈癌的发生和死亡率。
(作者:程翠 厦门弘爱医院 体检中心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