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过年做鱼餐 当心海分枝杆菌感染

作者:石玲玲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O九医院 骨科 副主任医师

年节将至,家家户户年夜饭上少不了“年年有余”的一道鱼。寓意虽美,但处理海鲜还需要特别注意防止“海分枝杆菌感染”。30岁的颜女士因感手腕肿痛、麻木到当地医院就诊,初步诊断“腕管综合征”,给予封闭治疗后症状没改善,反而加重了,故就诊我院。详细询问病史,发现1月前颜女士清洗海虾时拇指被扎伤,当时伤口挤出血后用碘伏消毒,未出现其他症状也就没进一步处理了。随后经我院腕关节MRI检查,考虑“手腕关节软组织感染”,手术清创后取病理及送检组织宏基因二代测序(mNGS)检查证实是海分枝杆菌感染。明确诊断后,经过长时间的抗生素治疗,辅助手术清创手术,最终好转治愈,病程长达9个月。

海分枝杆菌属于腐生性非典型分枝杆菌,广泛存在海洋环境、淡水等水环境中,是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和人类等的潜在致病菌,通常不会对水产动物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但在特定条件却能引起人体感染。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福建属于沿海地区,海分枝杆菌的感染并不罕见,但由于其潜伏期长,症状多样,表现不典型,早期往往容易被忽视,多在症状明显时,通过组织病理学及组织mNGS检测确诊。

海分枝杆菌感染的感染途径及易感人群

海分枝杆菌不会自然存在于人体中,主要是通过接触自然水资源或者处理水产动物时被感染的。当人体皮肤出现破损,清洗鱼缸或与观赏鱼互动时,或被水产品刺伤后,可从皮肤破损处侵入引起感染。这种感染主要引起皮肤软组织及手部感染,多表现为肉芽肿性病变,与水产动物、海水有密切接触的人均容易受到感染。

海分枝杆菌感染的临床表现

海分枝杆菌感染机体后,其潜伏期平均为2~4周,少数病例潜伏期可达6个月,临床表现分为三型:Ⅰ型:皮肤出现丘疹;Ⅱ型:皮下肉芽肿伴或不伴有溃疡;Ⅲ型:深部感染包括腱鞘炎、滑囊炎、骨及关节炎等;Ⅳ型(播散型):肺部和其他系统相继出现感染的临床表现,此类型主要见于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功能有缺陷的患者,较罕见。

海分枝杆菌感染属于非特异性感染,其病情发展缓慢,Ⅰ型症状较轻微,不被患者重视,大多数患者不会主动就诊,50%Ⅱ型是由Ⅰ型演变进展而来。临床上手部海分枝杆菌感染经常误诊漏诊,除了潜伏期长、临床表现不典型,还因为感染后局部症状不影响日常生活,易被疏忽。一部分病人甚至认为是自己经常接触冷水导致类风湿关节炎,往往在出现了皮肤破溃、屈指受限、手指麻木等影响生活的症状才来就诊。也有部分病人早期即出现皮肤溃疡,若接诊医师经验不足,且病人未及时告知有自然水资源或水产动物接触史,早期按普通感染治疗效果欠佳,有可能导致溃疡面经久不愈并蔓延,甚至导致机体播散性感染。

如何预防与控制海分枝杆菌感染

海分支杆菌在28℃~32℃的水温繁殖最为活跃,超过37℃则较难生存。首先,避免食用未煮熟的海产品,在清洗鱼缸或处理水产品时,穿戴适当的防护手套和长袖衣物,避免长时间将手浸泡在水中或使用刺激性强的化学清洁剂导致手部皮肤受损,当皮肤有伤口时,避免徒手接触被污染的水和鱼类。其次,应远离水质较差、海分枝杆菌感染风险高的游泳池和海域,避免入水游泳。此外,一旦遭遇水产品扎伤或划伤,应立即用清洁流动水冲洗伤口,并从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轻柔挤压,以尽可能排出损伤处的血液和污染物。若接触了自然水资源或水产动物后,四肢末端皮肤出现红色小丘疹,或者出现局部无痛性肿胀等表现,建议尽早就医,避免延误诊断与治疗,导致严重后果。

(作者:石玲玲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O九医院 骨科 副主任医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