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莆田学院附属医院胸心外科病房里,方老伯家属将一面写有“精湛医术回春手 体贴入微胜亲人”的锦旗郑重交到医护人员手中。历经四次手术、一次心梗、两次呕血危机后,这位七旬老人重获新生,创造了胸主动脉食管瘘救治的医学奇迹。
病情凶险:生死一线间
时间倒回到去年12月8日,晚上10点多,一路呼啸的救护车将呕血5小时的方老伯紧急送到了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入院检查发现,方老伯的血红蛋白严重下降,其胸主动脉已形成动脉瘤,且胸主动脉右前侧壁内膜破口,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介入与血管外科彭建扬主任团队得知情况,丝毫不敢耽搁,连夜为其做了主动脉支架植入术,将破裂的血管暂时封堵。
但方老伯的病情并未就此好转,术后第3天,他又突发急性心梗,心血管内科林丽明主任团队紧急实施冠脉支架植入,再次将方老伯从死神手中拉了回来。
春节坚守:医者的使命与担当
考虑患者病情复杂,涉及多个系统和器官,治疗难度极大。院长康明强教授亲自组织多学科会诊。胸心外科、介入与血管外科、内镜中心、麻醉科、重症医学科等专家共同为方老伯“把脉问诊”,最终确诊其为死亡率极高的胸主动脉食管瘘,必须尽快手术。
大年初一,就在千家万户沉浸在新春喜庆中时,方老伯突发胸主动脉支架漏血,再次呕血。面对危急情况,彭建扬团队迅速决定再次为患者实施主动脉支架植入术,成功解决主动脉漏血的问题,患者呕血症状得到缓解,生命体征逐渐稳定。
因患者食管瘘口持续存在,为控制感染源以及避免胃液反流腐蚀胸主动支架造成大出血死亡,大年初五,胸心外科陈豪主任医师带领团队,联合麻醉科、手术室医护人员,放弃节假日休息,为方老伯紧急开展“食管部分切除+食管下段黏膜剥脱+纵隔清创+大网膜填塞主动脉破口+胃代食管胸内吻合术”。
手术室里,器械传递的轻响代替了节日爆竹声。团队成员凭借着精湛技术和默契配合,成功解决了患者食管瘘口的问题。
术后,方老伯在重症监护室和病房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料下,恢复顺利,未再出现发热、呕血、胸痛等症状,复查食管造影、主动脉CTA等各项指标良好,目前已康复出院。
医患同心:“双向奔赴”的温暖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生命保卫战中,医护人员的专业与担当,以及患者和家属的充分信任与配合,共同谱写了医患携手、共克难关的感人篇章。这种信任与担当的力量,成为战胜病魔的关键。
患者家属在面对病情的反复和手术的风险时,始终给予医护人员坚定的支持和理解。他们表示:“我们相信医生、相信医院。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会毫不犹豫地配合治疗。”
医护人员也用实际行动回应了这份信任。在本是阖家团圆的春节假期,为了患者的生命,医护人员放弃休息,坚守在手术台前,全身心投入到患者的救治中。用精准的操作、默契配合,彰显他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职责的坚守。
陈豪主任医师动情地说:“这位患者的救治过程,是医患携手共克难关的生动体现。医护人员不畏风险,勇于担当,用专业的技术和无私的关爱为患者点亮了生命的希望。患者和家属的信任与配合,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这种信任,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不再孤单,而是有了共同的伙伴。”
胸主动脉食管瘘:罕见且凶险的疾病
据陈豪主任医师介绍,胸主动脉食管瘘(AEF)是一种极为罕见且极为凶险的疾病,死亡率极高。通常由胸主动脉疾病(如动脉瘤、夹层)或外伤引起,也可继发于胸主动脉手术或介入治疗后。
这种病简单来说,就是患者胸腔内主动脉与食管之间“破了个洞”,导致血液流入食管,引起患者突然大量呕血,同时食管内细菌也会通过瘘口侵入血管,导致患者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纵隔炎等感染症状,甚至休克。
如果患者平时常伴有胸背部疼痛,尤其在进食或吞咽时加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吞咽困难或呼吸困难,目前可通过CT增强扫描和主动脉造影明确是否有AEF,明确瘘口位置和范围。此外胃镜或食管镜可直接观察瘘口,甚至发现主动脉支架裸露。
AEF的治疗极具挑战性,主要依靠手术干预。其中分期手术可先进行食管切除、纵隔清创和消化道重建,二期手术再重建主动脉。对于部分患者,可先进行腔内修复术控制出血,再择期手术。
要注意的是,胸主动脉食管瘘的治疗涉及血管外科、胸外科、重症医学科等多个学科,每个环节都需要精密配合。正如莆田学院附属医院的救治案例所示,只有多学科团队无缝协作,才能为患者争取生机。(林颖 陈建飞 陈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