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高中生小卢(化名)坚信夜间学习效率高,每晚熬夜至凌晨2点。然而,这种作息让他在白天上课时困意十足,难以集中精力,而下午却精神抖擞。小卢这种作息颠倒的状态,可把家人急坏了,赶忙带他前往福建省级机关医院睡眠医学中心就诊。
王小勇主治医师接诊后,安排小卢做了多导睡眠监测检查。报告显示,小卢的深度睡眠比例高于正常范围,且睡眠连续性良好。王小勇综合判断小卢患上了“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经过一段时间的日照疗法和行为疗法,小卢的睡眠时间提前到0点之前,白天精神和注意力明显改善,学习成绩逐步提升。
病情发展将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属于一种睡眠-觉醒昼夜节律障碍。通常表现为:
1.入睡和觉醒时间迟于社会常规作息时间;
2.每天真正入睡时间大致相同,一般在凌晨2点之后;
3.一旦入睡,则睡眠持续时间和质量仍属正常;
4.早晨难以起床;
5.即使强迫患者遵循常规作息时间也不能使睡眠时间提前。
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会导致白天嗜睡、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严重影响工作和学习效率。此外,睡眠问题还可能引发激素分泌失调,患者容易出现情绪低落、易怒、焦虑甚至抑郁等心理问题。然而,许多人误以为这只是小事,甚至通过加量服药、饮酒等方式试图改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
三种疗法拯救睡眠
目前,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常见的疗法包括日照疗法、行为疗法和睡眠卫生教育。
1.日照疗法利用太阳光调节生物节律,帮助将睡眠时相提前。建议选择早上6时到8时的温和阳光进行户外照射,避免中午11时到下午3时的强烈阳光。
2.行为疗法强调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表,每天固定入睡和起床时间,即使在周末也不松懈。如果调整困难,可以每隔3天逐步提前30分钟入睡和醒来的时间。
3.睡眠卫生教育包括减少使用电子设备、避免刺激性活动和饮品,以及进行放松训练,如渐进式肌肉放松、腹式呼吸法和正念冥想。日间小睡时间应限制在30分钟以内。
王小勇提醒,这些疗法应在医生指导下综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