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82岁陈姓依伯因黄疸型肝炎就诊门诊,发病初期只是感觉人有些乏力,易疲劳,没有太在意,后来发现尿液颜色变得越来越黄,接着家人发现他的眼睛和皮肤也逐渐黄起来,皮肤还越来越痒,这才感觉不对劲,立即带到医院就诊。一查发现是“急性戊型肝炎”,总胆红素已经升高到400umol/L以上,还好就诊及时,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病情总算好转出院。经过详细问诊,才知道起因竟然是一顿豪华的海鲜大餐。
寒来暑往,四季交替,天气逐渐热起来,海鲜和冰啤无疑成了大家消暑的钟爱,火锅烧烤让人欲罢不能,如若是火锅涮熟了吃还好,但很多人为了追求口感,往往喜欢生吃海鲜,比如生蚝、三文鱼等等,这时就要注意病从口入了!就说陈依伯,追问起来才知道发病几天前一家人曾一起去吃过海鲜自助餐,本来是好事,一家人团团圆圆欢聚一堂,不料却不小心感染了戊肝病毒。这时候肯定有人会觉得奇怪,为什么一家人一起吃饭,偏偏就只有他得了肝炎,其他人却没事。其实病毒感染后是否发病还要看每个人自身的免疫力水平,陈依伯年龄大,免疫力水平相对就比较低,所以同样接触了戊型肝炎病毒,他就容易发病了。
我们知道,急性戊型肝炎是一种食源性疾病,其传染途径是粪-口传播,可以经过水、食物、日常接触传染,比如生食未煮熟的海鲜,使用未彻底消毒的餐具,包括由粪便和尿液污染水源造成流行等,春夏季高发,潜伏期一般为2~10周,平均5~6周,猪、牛、羊等都是戊肝病毒的宿主。有调查显示,猪的戊肝病毒感染率可高达90%以上,海产品中戊肝病毒的携带率也较高,而这些家畜和海产品也是人们日常主要饮食来源,一旦食用带有戊肝病毒且未煮熟的肉类、海产品都可能会患上戊肝。此外,戊肝还可以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接触传播。一旦感染戊肝病毒,早期会出现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呕吐等症状,大多数人还会出现黄疸,表现为尿液颜色发黄、眼睛发黄、皮肤发黄,甚至还会出现皮肤瘙痒,这些都是比较典型的戊肝病毒感染后的表现,有的还会出现神经系统表现和肾脏损伤的表现,严重者会导致肝衰竭,甚至出现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等。出现早期症状表现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及时就医,争取早期治疗疗效佳。
戊肝病毒和其他类型的肝炎病毒(甲肝、乙肝、丙肝)相比,有它自己的特点,也就是老年人和孕妇极容易成为被感染的人群,而且这类人群被感染后易发生肝衰竭,甚至有一定的死亡率。另外,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比如有慢性肝脏疾病、白血病、心脏病等的患者,一旦感染戊肝病毒死亡率也很高,容易进展为慢性戊型肝炎,有的甚至也会发生肝硬化。
专家建议,预防戊肝除了尽量不吃生食外,对动物内脏和肉类食品,加工时生熟分开,生食和熟食使用砧板分开,防止污染,食物烹煮应彻底、饭前便后勤洗手、使用公筷等也是有效的预防措施。“勤洗手”也有讲究,最好采用消毒型肥皂或者消毒液,指甲缝和手腕则是不能忽略的部位,尤其对接触过患者的分泌物或排泄物时应该及时做好手卫生。
家中一旦出现戊肝病毒感染的患者,当务之急就是将其送到正规的医院进行隔离治疗,而对其接触过的物品最好进行煮沸15~30分钟消毒,戊肝病毒在高温环境下会自行死亡。另外,注射戊肝疫苗也是预防戊肝的有效手段,接种对象为16岁及以上的易感人群,免疫程序为0-1-6个月。最后,希望大家多学习健康卫生常识,在享受美食的同时避免疾病风险,做到健康生活、快乐生活。
(作者:马华皙 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 重症肝病区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