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药品“糖果化”存隐患 警惕儿童误服

本报记者 张帅

□本报记者 张帅

药品和保健品如果包装得像糖果,或者有糖果的味道,很容易引发儿童误食风险。

药品甜味主要来自于:

糖类:如蔗糖、蜂蜜、果糖等天然糖类是药品中最常见的甜味来源,能快速中和苦味。例如儿童止咳糖浆常添加蔗糖,通过甜味掩盖药物刺激性。

甜味剂:当药物本身甜度不足时,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等人工合成甜味剂会被使用。例如无糖型口服液通过阿斯巴甜模拟甜味。

糖衣包裹:传统抗生素片剂常采用糖衣包裹技术,外层包裹糖衣,既能掩盖苦味,又能延缓药物释放。

福建省儿童医院消化营养科副主任医师陈玉云提醒,长期服用含糖量高的药品(如维生素咀嚼片),糖分摄入过多可能增加龋齿风险,进而影响儿童代谢,导致或加重儿童肥胖。而且外裹“糖衣炮弹”的药物,如糖衣片、软糖状药物,极易被儿童误认为糖果,增加误服风险。

若不想让孩子误食药物造成安全隐患,陈玉云建议:药品存放于儿童无法触及的高处或带锁药箱,避免“随手可拿”;优先选择按压旋转式瓶盖(如退烧药),增加儿童开启难度;切勿用“糖果”或“这是果汁”哄骗孩子服药,避免混淆认知,需强调“这是治病药,不能随便吃”;若发现误服,立即拨打120,保留药瓶和残留物。若意识清醒,可诱导催吐,但强酸强碱类药物禁用催吐。

药品“糖果化”是医疗人性化进步的体现,但其安全隐患不容忽视。陈玉云强调,家长需以身作则规范用药习惯,药企也应加强安全设计(如苦味警示、儿童锁)。毕竟,孩子的健康不能依赖“甜蜜陷阱”来保障。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