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麻醉真的会影响智力吗

王丹凤 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麻醉科 主治医师

每当孩子或老人需要接受手术,那句“全麻会不会影响智力”的担忧总在谈话室回荡。这种疑虑如此普遍,却又如此令人不安。作为麻醉医生,我们深知这背后是对健康的珍视,今天就让我们拨开迷雾,从科学证据出发,探寻麻醉与智力关系的真相。

焦点一:儿童麻醉——发育中的大脑是否脆弱

儿童大脑处于高速发育期,其对麻醉药物敏感度更高,成为研究的核心关注点。值得欣慰的是,多项大型研究给出了相对明确的结论:

对于绝大多数仅需单次、短时间全身麻醉的儿童手术(如常见的扁桃体切除、疝气修补、包皮环切等),不会对孩子的智力发育和长期认知功能产生可测量的、具有临床意义的负面影响。

然而动物研究显示,在发育关键期,长时间、高剂量或反复接触某些麻醉药,可能干扰神经元的正常发育和连接(突触可塑性)。虽然人类研究尚未完全复制动物结果,但提醒我们对于3岁以下婴幼儿,尤其是需要多次、长时间手术和麻醉的情况(如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多次肠道手术等),其风险仍需谨慎评估。因此3岁以下幼儿的非急诊、非必要手术,应在与外科医生、麻醉医生充分沟通风险和获益后,考虑适当推迟。

焦点二:老年麻醉——术后“糊涂”是永久损伤吗

老年人手术后出现“变糊涂”的现象(术后谵妄或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POCD)更为常见,引发对麻醉导致“痴呆”的担忧。首先,我们要了解关键概念:第一,术后谵妄(POD)指在术后几天内出现,表现为急性、波动的意识混乱、注意力不集中、定向障碍、幻觉或妄想等。通常持续数天到数周,绝大多数是可逆的。第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指在手术后数周至数月内,通过神经心理学测试发现的、相比于术前基线的、客观存在的认知能力(如记忆、注意力、信息处理速度、执行功能)下降。其发生率在术后1~3个月较高(尤其是65岁以上患者,报告可达25%~40%),但多数研究显示,到术后6个月至1年时,大部分患者的认知功能可恢复到接近术前水平。现有证据不支持单次麻醉是导致老年人永久性痴呆(如阿尔茨海默病)的直接原因。《英国麻醉学杂志》重磅研究:一项持续追踪近十年的研究发现,接受过手术麻醉的老年人与未手术者相比,长期痴呆发生率并无显著升高。POCD ≠ 痴呆:POCD通常是一过性或轻微的,且与多种因素强烈相关,而痴呆是进行性、不可逆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此外围术期认知变化是手术创伤、麻醉药物、原发疾病、患者基础状态(年龄、基因、健康)、围术期管理(疼痛、睡眠剥夺、感染)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结果,不能简单归咎于麻醉。对于必需的手术治疗,麻醉带来的获益(解除病痛、挽救生命)远大于其潜在的、未被证实的长期认知风险。

回归核心问题——“麻醉真的会影响智力吗?”科学证据给出的答案是:对于绝大多数接受单次、短时间麻醉的成人和儿童,不会造成可检测的、永久性的智力损害。麻醉是现代医学的伟大成就,它使得无数复杂、救命的手术成为可能。我们既要关注其潜在风险,特别是对极年幼儿童和认知脆弱老人的个体化评估与管理,更要充分认识到其在解除病痛、挽救生命中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在专业麻醉医师的精准护航下,在科学的利剑守护下,大家大可放下无谓的恐慌,以更理性的态度拥抱这一守护生命的重要技术。

(作者:王丹凤 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麻醉科 主治医师)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